作為一座長期以來以貿易和金融著稱的城市,香港正在探索它作為亞洲藝術之都的新角色。2007年,香港成為了僅次於紐約與倫敦的世界第三大藝術拍賣市場,2008年又舉辦了一次成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此外,香港還吸引著許多大牌畫廊,包括倫敦白立方畫廊、高古軒畫廊等等。
白立方香港畫廊開幕展現場
Samson Young並不是一個典型的香港人。多媒體藝術家這樣的職業在這個充滿了銀行家、企業家、律師以及普通的辦公室職員的城市裏並不常見。但是,三年前決定從紐約搬回香港的他表示香港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們只關心賺錢的地方了。“這裡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可以用藝術來謀生了,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思維轉變,”他説。“這裡的人們都非常樂觀,”Samson Young説。“在發達世界中,香港是少數以實質性的方式來增長藝術基金的數量的城市之一。”
“誘人的能量”
代理了諸如達明安·赫斯特等頂尖當代藝術家的倫敦白立方畫廊于星期五正式開啟了它在香港的分畫廊。該畫廊亞洲地區總監Graham Steele表示在香港開分部是受了多種因素決定的,這其中包括了在這座藝術品進出口免稅的城市中做生意的輕鬆舒適。“這座城市的能量對於經銷商和藝術家來説是誘人的,”他説。“這是一個正處於旺盛期的地方,前景非常得好。”白立方畫廊在香港的開幕展帶來了英國當代藝術家吉爾伯特&喬治(Gilbert & George)的作品。在過去的兩年中,諸如拉裏·高古軒(Larry Gargosian)、本·布朗(Ben Brown)以及Edouard Malingue等頂尖的畫廊主也紛紛在香港開辦了分畫廊。
“不過,香港並不是一直都被看作是一個藝術目的地的”,ART HK總監Magnus Renfrew説。2007年,為了準備第一屆藝博會的舉辦,Magnus Renfrew在6個月裏坐過40多班飛機去説服國際性的畫廊參展。“當時,人們普遍對在一個非傳統的地方舉辦國際性的藝博會持懷疑態度。當時的香港很難令人信服。”第一屆ART HK吸引了100多間畫廊參展,參戰人數達到了1.9萬名,這個數字自那以後增長了至少兩倍,這證明了當地居民對了解當代藝術的渴望,這也刺激了許多一流的畫廊開啟它們的東方之旅。在ART HK去年被藝術巴塞爾收購之後,它在藝術圈子裏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大型博物館
現在,香港藝術圈裏缺少的是在紐約或倫敦常見的大型博物館以及非商業的藝術空間。不過,一個正在可以遠眺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地塊上發展起來的項目將改變這種狀況——那裏正在建造當代藝術博物館M+,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M+計劃將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展廳面積計劃會達到2萬平方米,這幾乎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兩倍。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創會理事Lars Nittve從2011年起就開始接手這個項目。他有2億美元的預算基金,這是政府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設投入的資金的一部分。
面臨眾多挑戰
如果香港想要穩固自己亞洲藝術之都的地位,那麼它將面對國內外許多強勢的對手:新加坡在2011年創辦了自己的藝博會,大量新的藝術場館及畫廊正在陸續開啟,並且大部分都有新加坡政府在背後做支援。北京與上海的藝術圈在目前可以説是更具活力。而香港的藝術圈相對較小而且成本較高,這意味著那裏的藝術家之間競爭更大,並且往往還要做著建築師或設計師等工作。
儘管正在發生將香港看作是一個産生和展出藝術的地方這種觀念的改變,但它的整個藝術圈仍然受商業驅使——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新出現的百萬與億萬富豪。他們對本國的藝術品及古董表現出了強烈的需求,對概念化的西方當代藝術的需求仍然較少;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減緩了,那麼後者也必將受到牽連。不過,香港的藝術家、經銷商以及策展人也並沒有受這些潛在的困境阻撓。雖然香港在全球藝術圈裏仍然處於幼年期,但是接觸世界級藝術品的機會卻在迅速增長,人們相信它在全球藝術地圖上的位置應該還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