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申畫廊總監馬修非常不贊同拍賣公司越俎代庖替代畫廊去做畫廊的事,這樣會完全弄亂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格。他認為畫廊銷售結果是由展覽品質決定的。
華燈初上,觥籌交錯,這時候如果你還想看看展覽,的確有處可尋。位於外灘三號三樓的滬申畫廊(Shanghai Gallery of Art)並沒有遵循常規畫廊的作息時間,他們營業到晚上九點,並且全年無休。這個由著名建築設計師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領銜設計,佔地一千二百平方米的畫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巨大寬闊的空間和具有恢弘氣息的挑高中庭,令你不知不覺迷失在生趣盎然的展品之中。
對於很多人來説,聽到滬申畫廊的第一個反應是:哦,那個在外灘三號的畫廊。的確,外灘三號,前身為英國有利銀行,始建於191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鋼結構大廈,也是中國第一家開放式辦公大樓。如今這裡是《福布斯》選出的全球十一個最奢侈餐點之一,也是匯聚頂級藝術、音樂、時裝、水療和餐飲的消費綜合體。“這裡是在做一種生活風格,我想。”滬申畫廊總監馬修Mathieu Borysevicz介紹説。
申畫廊作為整個外灘三號的文化承體,自2004年開業以來,就一直致力於各類當代藝術的宣傳、推薦和經營工作。外灘三號的全資擁有者和經營者是新加坡佳通集團,開畫廊的初衷很簡單,整個集團家族對當代藝術很感興趣,也一直收藏藝術品,所以希望在中國也找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品,馬修説道。畫廊的開幕展“超越界限”聚集了26位重量級藝術家;展覽“奧德賽2004:旅法藝術家聯展”包括了黃永砯、林明泓、嚴培明和楊詰蒼等;徐冰、周春芽(微網志)、大劉煒等,都是畫廊的合作藝術家。人力、精力和財力都投入了很多,藝術家都知道滬申畫廊,笑著詢問什麼時候給我做個展?其實很多大牌的藝術家也就僅僅是這麼問一下。“我想讓大家從新認識這個地方,”馬修坦言,“自畫廊首任總監翁菱離任之後,畫廊一直是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當然這其中也經歷了金融危機。我希望把我在學術圈累積的資源帶過來,同時學習如何做生意,將畫廊帶上商業軌道,廣告必須做,博覽會一定要去,同時和藏家建立信任和穩固的關係。”滬申畫廊網站上列出了約40個藝術家,都是合作過展覽過,但關係特別固定的不多,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畫廊需要維護在過去8年所有的藝術家資源,也需要開發新的藝術家資源。
滬申畫廊巨大的展示空間利弊兼半。好的地方在於,體量很大的展覽總是能把展覽內容講述清楚,把旨意發掘得很深刻;畫廊可以同時做16個藝術家的展覽,工作量非常之大,但也樂在其中。市場最終應該跟著展覽動向走,馬修説,他非常不贊同現在拍賣公司越俎代庖替代畫廊去做畫廊做的事情,例如,越過畫廊直接去和藝術家談買賣,這樣會完全弄亂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格。但是,拍賣公司又不做展覽,展覽是整個藝術活動中最根基性的造血行為,藝術最終都要靠完成一個個無論大小認真嚴肅的展覽來發展和進步。所以,滬申畫廊每年堅持至少做6個展覽,保證展覽要有影響力,希望吸引盡可能多的批評的聲音。但巨大的空間也帶來經營成本上的壓力,有時候畫廊會將空間出租給某些需要有意思的場地來做活動搞派對的公司組織,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但畫廊的工作人員那個時候也需要服務這個活動,不過國內國外很多畫廊也一直這樣做。
在藝術作品銷售相關的問題上,滬申畫廊堅持本著做好展覽的純粹目的去做展覽,銷售結果是由展覽品質決定的,當人們看到喜歡的作品,購買行為自然就會發生,畢竟上海是一個具有高端消費能力的城市,而外灘三號又是這群具有高端消費能力人群的聚集地。馬修舉例説,五月份做的展覽“我們是政純辦”是自己十分喜歡的一個展覽,非常的不商業,原以為不會有什麼銷售,但最後還賣了東西,這是一個令自己都吃驚的結果,所以更加堅定了要做好展覽的信心,因為藏家買家都會看到你的用心,會相信你在藝術上的選擇,願意去購買你挑選的藝術家的作品;還有一個展覽叫“宣o延”,因為覺得中國的傳統書畫收藏還是風起雲湧,那麼當代藝術的藏家可能也會對借鑒傳統技法的當代藝術作品有興趣,拿來宣紙這個主題,展示了非常漂亮、易於收藏的作品,可以説這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一次展覽實驗,最後銷售狀況沒有特別良好,所以單純地迎合所謂的購買喜好的展覽舉動並不值得繼續。
馬修説自己很清楚,滬申畫廊不光只是想做中國最好的當代藝術,同時要做全世界的當代藝術大師。上海的美術館不做這些展覽,所以滬申畫廊要做。當然市場也是肯定要考慮的,而且市場的工作要做在展覽之前,從最簡單的向藏家介紹藝術家開始。畫廊並不太在意作品的形式,好的作品從來不用著急歸屬,最近剛剛售出的一件特別觀念性的作品,為藏家準備的這份銷售合同畫廊花了整整7個月時間,但這非常值得,因為這就傳遞了一個資訊,在藝術上過硬的作品,很多人等著帶它回家。不過我們不能否認,國外的藏家還是相較“勇敢”,他們會為一件非常奇怪的裝置或錄影欣喜若狂。
前段時間The Rubells家族到訪滬申畫廊,對方驚訝于某些如此高價格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自己竟然從未在任何一家美術館見到過。一件藝術品如果只被討論市場情況而沒有任何批評的價值,就淪為了一個市場的現象,失去了作為藝術品的基本屬性。馬修説最近大家都在談藝術基金,在國外很多大藏家本身都位列一些知名美術館收藏委員會,所以這些藏家所做的基金和美術館交流很多,是一個系統,但在中國很多收藏家自己就是一個“基金”,炒作藝術家,擴大作品市場影響力,最後買進賣出幾把賺錢,似乎是藝術本身沒有價值,大家談得多了也就有了價值。並不是説不能談市場價值,但在作品的學術和歷史方面不做研究,只以市場價格來看價值,這就失去了平衡。
馬修説自己喜歡真正去了解藝術品,有自己想法的收藏家。就像如果你去那些大商場裏的豪華商店,你當然可以買到最貴的衣服和包,你自己不需要太多判斷,媒體和名流會告訴你你買的是名牌,東西不會錯;但你若有見地,你就會去尋找那些更有意思更難得的設計,你尋找路邊的小店買到最適合自己又不會貴得離譜的東西。那些只去藝術博覽會和拍賣場上的買家是衝著價格去的,而那些喜歡到畫廊看展覽,和藝術家、策展人聊天的買家自己本身就是專家,他們不需要被告知作品的好壞,他們只需要一個人可以去相信,如果他們信賴畫廊總監,他們就會青睞這家畫廊。滬申畫廊每天就能接待很多這樣的客人,這其中也有一些從未接觸過當代藝術的訪客,但從他們想參觀展覽走入畫廊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有著自己對藝術唯一的想法,與他們的對話是馬修很期待的事情。新加坡有一對同性夫婦創立了一個MaGMA藝術收藏(magma.sg),他們購買的每一件作品都伴隨他們情感的發展路程,從第一次相遇到相識相知,他們用收藏藝術作品來紀念人生。馬修真誠地説,畫廊很希望擁有這樣的收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