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蘇富比佳士得私下交易公開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2 09:43:15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私下交易業務是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不可或缺的業務,去年,兩大拍賣行總共100億美元的銷售額當中,有10%來源於私下交易。隨著這一市場的發展前景逐步明朗,兩大拍賣行對於這一“副業”不再守口如瓶,它們各自為私下交易專門開闢的空間也相繼開張。

托馬斯·埃金斯作品《格羅斯診所》

私下交易業務是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不可或缺的業務,並且越來越有利可圖。2010年,兩大拍賣行總共100億美元銷售額當中,有10%都來源於私下交易。蘇富比私下交易成交額為4.484億美元,佳士得則達到5.724億美元。與之相比,蘇富比在2006年的私下交易額為3.278億美元,佳士得則比4年前翻了不止一番。兩大拍賣行都對此項業務充滿了希望,並且加磚添瓦地進行投資和發展。

“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不同地點舉辦拍賣會。”蘇富比私下交易業務主管史蒂芬·科斯曼·康納利説,“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很純粹地扮演拍賣行的角色,但當蘇富比擁有國際性的影響,私下交易的市場也開始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因此發展這一業務也成為必然的邏輯。”佳士得美洲區主席馬克·波特對此相對冷淡,他認為“私下交易只不過是另一條銷售渠道而已”。

近年來,兩大拍賣行都分別參與到大宗私下交易買賣中。比如,蘇富比在今年9月促成了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繪畫作品《就職聖禮》(Sacrament of Ordination)的轉手,成交價是2430萬美元,上家是英國的貝沃爾地産,下家是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思堡的金貝爾美術館。2007年,佳士得在托馬斯·埃金斯(Thomas Eakins)的《格羅斯診所》(Gross Clinic)的6800萬美元的交易中扮演了類似角色,擁有畫作125年的主人美國費城傑佛遜大學的傑佛遜醫學院將之出手,費城美術館和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獲得了共同所有權。

在這片有利可圖的市場上,為了彼此擠對、和藍籌經銷商競爭,兩大拍賣行分別設置了專門的空間為私下交易提供場地。蘇富比在其紐約曼哈頓約克大街的總部二樓開設了一個由理查德·格魯克曼設計的3500平方英尺的空間,名叫S2。今年9月開張時,空間裏挂出了40幅山姆·弗蘭西斯(Sam Francis)的繪畫作品做展示,每幅標價在2.5萬美元至100萬美元之間。據外界人士透露,開張第二天已經有10幅作品成交。蘇富比計劃每年舉辦8至10場展覽。緊接著在11月11日舉辦的“這些日子”,由獨立策展人維多·施納貝爾組織,是一群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群展。

蘇富比同時擁有諾特曼大師畫廊,該畫廊1979年于荷蘭馬斯垂克建立,而今坐落于阿姆斯特丹。原畫廊主羅伯特·諾特曼在2006年將之轉手給蘇富比時獲得了5650萬美元的蘇富比股票,據悉當時畫廊還負債2600萬美元,其中1170萬美元的債主是蘇富比。儘管蘇富比拒絕談論關於畫廊的架構安排,但這一所有權讓蘇富比在藝術博覽會界佔有一席之地,諾特曼畫廊是TEFAF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的常客。

事實上,蘇富比擁有很長的私下交易歷史。1990年,它與紐約Acquavella畫廊合作,在皮埃爾·馬蒂斯畫廊主去世時,以1.43億美元的價格打包買下其擁有的2300幅畫作。來自馬蒂斯的庫存成為蘇富比及其合作夥伴的金礦,後者在接下去的年歲裏逐漸將這批作品在私下交易市場和公開的拍賣行中脫手,賺得了可觀的收益。

蘇富比另外兩次涉足紐約畫廊業則相對沒有那麼成功。1996年,蘇富比收購了57大街的安德烈·艾默裏奇的空間,2年後關門大吉。1997年,拍賣行購入德奇項目50%的股權,但之後將其回賣給了傑弗裏·德奇。

另一方面,佳士得于2007年收購了倫敦的鹿腿畫廊,緊接著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開設了其分部。當鹿腿畫廊搬遷到切爾西的西21街,拍賣行將其倫敦的原址改建成一個私下銷售的轉机站,偶爾舉辦公開展覽,這個名為10Rock的空間計劃在明年1月開張。

要繼續推進私下交易業務,兩大拍賣行的場館需要更為活躍。“我們看到我們的客戶對私下交易産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佳士得私下交易的國際管理主任卡洛琳·薩彥指出,2011年上半年,私下交易成交額達到4.6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7%。

“這樣的位置非常好。”康納利説,“你可以同時向客戶提供兩種不同的平臺,滿足他們的需要,也是符合市場邏輯的。”

想要出貨的收藏家可能有諸多理由選擇私下交易。“很多賣家還在遲疑,僅僅因為他們不想把作品送到拍賣會上去冒險。”倫敦藝術諮詢顧問塔尼亞·巴克洛爾·珀斯説,“他們不想如此公開,或者要是流拍了,畫就毀了。”

“一些賣家很想謹慎行事。”倫敦藝術基金經理菲利普·霍夫曼説,他最近花300萬美元在蘇富比私下銷售部門買到一幅1970年的作品(他拒絕透露是哪位藝術家的作品),“也許是因為有家庭糾紛,或者家裏面臨財政危機,但是他們不想讓外界這樣看他們,所以選擇私下銷售。”

對於買家來説,私下銷售的好處是,他們不必在拍賣場上和競爭對手刺刀見紅地拼命。不必擔心心愛之作最後被炒到了自己承受不起的價格,或者,更糟糕的是,頭腦發熱報出一個自己無法承受的數字。“如果這是筆好交易,我願意在拍賣行拿下它,但很難。”紐約私下交易商米萊克·克拉巴爾説,他估計自己去年在蘇富比和佳士得買到了價值1億美元的貨物,“看看去年6月倫敦佳士得那幅畢加索吧。”估價在620萬至1200萬美元之間,畢加索的市場新鮮貨,1939年描繪其情人朵拉·瑪爾的《靜坐的藍袍女子》激發了一場競價大戰,所有想撿便宜貨的買家眼睜睜看著畫作一路飆升到2800萬美元。

克拉巴爾同時提及了私下交易的個人化服務,“我喜歡私下交易,因為服務很好,我們可以帶顧客去看畫,把上下左右裏裏外外全看個夠。”這位專司私下交易的商人透露這個行業獲利頗豐。比如,5年前,他通過蘇富比花220萬美元代理客戶買入一幅達利1935年的《沙灘上的幽靈》(Spectre du soir la plage),2010年,這位買家在紐約將之拍賣,拍得568.25萬美元。

像蘇富比、佳士得這類大鱷去和畫廊爭食,畫廊方面又作何感想呢?“一些傳統的畫廊會限制我們進入市場,比如,他們會限制我們參與一些大型的藝博會。”波特這麼説,因為鹿腿畫廊常年被巴塞爾、Frieze等藝博會排除在外。

“我們認為這樣的排擠對於收藏家來説是無益的。”他指出佳士得在這個行業有很多優勢,“我們是對全球藝術收藏情況最清楚的,我們為收藏家做了那麼多鑒定工作,我們還有悠久的歷史資訊,我們對每一個進入市場的新藏家都了若指掌。”

雖然認同拍賣行“有足夠資訊將買家和賣家撮合到一起”,但藝術投資顧問珀斯質疑説“這跟他們的主業有什麼關係”?她對於拍賣行參與私下交易對她本人的業務産生的影響也不太高興,“顯然他們的業務影響到我了,因為我的作用就是私下裏追蹤一件藝術品,然後促成私下交易。”

美國藝術交易商協會主席露西·米切爾-因斯對此更為樂觀:“我們在同一個池子裏游泳,任何擴大這個池子的舉措對全球藝術市場都是有益的。”她同時指出協會的會員自我保護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優勢,“拍賣行在一級市場上是無所作為的,畫廊依然牢牢掌握著一級市場,這裡是藝術家生存的土壤。”因為一級市場的銷售,每個畫廊都知道原作賣到哪去了。“拍賣行也許涉足廣泛,但就某一個藝術家的專業性和知識性來説,他們的了解是不夠深入的。”而對於買家來説,可能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大。

無論這攤生意對局外人來説是什麼樣貌,對於拍賣行來説,兼職做私下交易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多米尼克·列維在1999年進入佳士得發展私下銷售業務。“這就像逆水游泳。”現在已經是L&M Arts合夥人的列維回憶説,“因為拍賣世界的人只關注拍賣、目錄,任何跟私人業務相關的東西,都好像是要把買家搶走,沒人願意幫助你。”然後,拍賣行推出了一種機制,每個促成私下交易的專家都可以直接從交易中分成,“突然之間,”她説,“拍賣行專家發現這有利可圖了,並且都願意參與進來。激勵機制真的可以改變文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