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2010至2011年度:關於中國畫廊的調查報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1 09:16:15 | 文章來源: 芭莎藝術

2010/2011年度中國畫廊排行榜

中國畫廊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2010至2011年度:中國畫廊排行榜100強榜單

2010至2011年度:中國十大影響力畫廊

2010至2011年度:中國十大新銳畫廊

2010至2011年度:中國十大畫廊操盤手

一、中國畫廊行業歷程

此部分應先介紹中國畫廊業,包括香港、台灣大致情況,最後回到中國內地畫廊

2000年以來,中國藝術市場在持續性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專業畫廊為主體的一級市場(或稱專業零售市場),以藝術拍賣為主體的二級市場(或稱二手市場),以及以藝術博覽會為主體的一級半市場(或稱專業展會市場)彼此分工,相互扭合的市場結構。近年來,各市場主體在不斷進行自我提升的同時,也在強化不同主體間的互動配合,由此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結構性優化的發展態勢。

與香港和台灣地區不同,中國當代意義上的畫廊市場起步較晚,其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整體特徵,同時也呈現了大致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這一階段,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有效調整,傳統“畫店”式的藝術品銷售形式得到恢復,但由於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缺失或舊有政策條文的禁錮,畫廊業在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第二階段:80年代。在這一階段,隨著中國經濟領域深入改革的進程,藝術品市場迅速發展,尤其是針對民眾的藝術品消費的畫廊數量明顯增加,而針對國外藝術品消費者的銷售單位則因有效地附著在中國旅遊業強勁發展基礎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第三階段:整個90年代。這一階段是中國專業畫廊的萌芽期。一些畫廊逐漸擺脫傳統“畫店”模式或旅遊性“美術品商店”模式,而轉入當代性的經營模型。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是廣泛引入簽約代理藝術家的國際性經營制度。這種制度的引入,極大改變了過去完全依賴於藝術家已有的名聲而進行的“銷售”,從而推動了立足於對藝術家未來價值判斷而採取的經紀決策。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這一階段是北京專業畫廊的初步發展期。具體表現在專業畫廊的數量急劇增加,以及外資畫廊的大量涌入,根據此次《芭莎藝術》雜誌針對全國170多家畫廊的調研數據顯示,2000年以前成立的畫廊僅佔到被調研畫廊的24%,尚不足四分之一;而2000年以後的中國畫廊市場,其數量和規模發展也並勻速,39%的畫廊在藝術品市場發展最好的階段,即2006年至2008年成立;而自2009年開始,由於受美國次債危機影響,中國畫廊市場也呈現出不景氣的狀況,僅有13%的畫廊在2009年及之後成立。此外,畫廊市場初步發展更主要地表現在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專業畫廊,已經形成了多元競走的活躍場景。所謂多元,也不僅僅指的是畫廊所經營作品的風格或定位的多元,還涵蓋了經營者的背景、運作模式、公關策略等諸方面的多元。與此同時,關心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強調中外藝術的互通交流,注重對亞太地區藝術的推薦闡發,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專業畫廊的基本認識與共同願景。

二、中國畫廊市場的區域性差異

1.區域表現冷熱不均

中國畫廊市場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首先表現在畫廊市場規模上。根據2011年6月文化部文化市場司主編、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出版的《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畫廊業的進步明顯,逐漸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據統計,中國正規畫廊總數達1512家,主要分佈于大中型城市之中。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是我國畫廊業的主要聚集區,其中北京地區畫廊605家,佔比40%;上海地區237家,佔比16%;港澳臺地區120家畫廊,佔比8%。”

中國畫廊市場存在明顯的區域性特徵,在經營表現上也冷熱不均。根據2010年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調查看,實力雄厚的畫廊在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市場表現良好,如佩斯北京畫廊就表示,他們畫廊的經營情況受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有限;中型畫廊大多表示目前經營狀況只有緩慢回升;小型畫廊則大多掙紮在“生死”邊緣,經營情況不容樂觀。這種狀況主要表現為藝術品博覽會銷售狀況上的差距。

2.二線城市畫廊成為新興勢力

近幾年國內二線城市畫廊業迅速發展,如杭州、廣州、成都、重慶、濟南等地畫廊開始嶄露頭角,顯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浙、廣東、川渝、濟南等地區都已擁有了百餘家大小畫廊,一些城市例如成都、廣州、杭州都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藝術産業園區,同時這些地區畫廊也採用代理制與當地較有名氣的藝術家簽約。

二線城市畫廊顯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成為國內畫廊業新興勢力。這也吸引了部分一線城市畫廊到二線城市拓展市場。如千年時間畫廊在二線城市投資開辦了分畫廊,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廣東、重慶、江浙一帶也是富豪聚集較多的城市,也為當地藝術收藏和藝術消費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3.港臺市場更為成熟

相比內地來説,港臺地區的當代畫廊的發展更早一些,在體制上更為成熟。近年來隨著內地藝術市場的火熱,港臺畫廊紛紛進入內地開辦分支機構,如大未來畫廊、亞洲藝術中心等。

一直以來,香港被冠以“文化沙漠”的稱呼,這顯然是對香港的“誤解”。事實上,香港的藝術氣氛十分濃厚,大量畫廊曾如雨後春筍般從繁盛的商業區延伸到舊工業大廈。除了聚集在中環、灣仔等區域的畫廊以外,沙田火炭、觀塘、柴灣、香港仔等工業區的畫廊也漸漸受人矚目。而自由港的地位,對藝術品進出口不徵收關稅的政策,為香港成長為亞洲以及西方國家的藝術品交易集散地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條件。近年來各大國際拍賣公司與頂級畫廊的分支落戶香港,香港藝術品博覽會在國際藝術界的影響力也在提升,儘管金融危機導致一些缺乏競爭力的畫廊倒閉,但香港在亞洲藝術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並未改變。

20世紀80年代後,台灣的藝術市場開始蓬勃發展,畫廊紛紛出現,到2010年已經有了三十餘年的歷史。同時,20世紀90年代的歐美藝術市場比較低迷使他們開始轉移陣地,而購買力雄厚的亞洲藝術市場自然成為他們眼中最有潛力的市場,台灣便是他們選擇的重要基地之一。隨著國際著名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相繼進駐,加上美術館、博物館數量的增多,給台灣畫廊帶來了大量的商機。國際畫廊也頻頻與台灣畫廊合作,如台北帝門藝術中心就曾與法國聯展推出歐洲名畫家,並陸續推出各種國際藝術大展。與國際畫廊的合作使得台灣畫廊能直接學到畫廊的運作規律,也擴大了經營圈子。同時,台灣當局頒布了各項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這也對台灣整體文化藝術環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到目前為止,台灣地區畫廊是亞洲區發展較為成熟,産業鏈比較穩定的地區之一。

4.歐美大牌畫廊搶灘中國

自2008年以來,中國畫廊市場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歐美大牌畫廊陸續搶灘中國,尤其是畫廊市場發展較快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這一趨勢是資本流向的明確表現,這些藝術品交易商往往對於市場十分敏感,無論他們選擇香港、北京還是上海進行拓展,無非是看好中國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和中國藏家強大的購買力。從2008年佩斯畫廊在北京開設首個美國之外的分支機構,到2011年高古軒畫廊于香港中環畢打行開設亞洲首間畫廊,歐美大牌畫廊以切實行動體現了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期待和看好。正如佩斯畫廊負責人沙拉·古利特表示:“佩斯之所以會選擇在北京開設分支畫廊,主要是看重了北京的潛力,感受到了像紐約60年代那樣的發展活力”;香港高古軒畫廊亞洲總監尼古拉·希穆諾維克(Nick Simunovic)也認為,“收藏藝術品的亞洲藏家在驚人地增長,西方當代藝術品在亞洲的市場持續擴大”。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