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我搞收藏,從不談錢” 馬未都推出新著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6 13:24:24 | 文章來源: 鳳凰網

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近日出版了一本“寫了一年,卻想了十年”的關於陶瓷的專業著作《瓷之色》。為了配合這本著作,同時慶祝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成立15週年,從9月16日至2012年3月16日,觀復博物館隆重推出“瓷之色——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展”,展出馬未都三十年收藏的部分瓷器精品。在昨天的展覽開幕式上,同樣酷愛收藏的著名演員王剛,站在佈滿珍品的展廳裏由衷感嘆道:“太精彩了!看到這個展覽,讓人又找回了最初涉足收藏的那份純凈之心!”

此次展出的瓷器雖然只是馬未都眾多藏品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其三十年私人收藏的精華,其中有不少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藝術珍品。但被問到這些藏品價值幾何時,馬未都卻表示:“我從不估價,不喜歡和公眾談錢,以此誤導大家。因為這些藝術品的價值在於它所具有的文化以及它們所給予民族的文化營養,用錢來談它們有什麼意義呢?!搞收藏原本應該是最雅最有文化的,現在都被錢困擾得太多了!”

王剛對此深有同感,他感嘆道:“看到這樣的展覽,會讓人回到當初進入收藏領域時的那份心靈的純凈,回到那種純粹的喜歡、癡迷和琢磨。而現在的收藏心態,都太受市場影響了!”王剛坦言自己原本對“老窯”的瓷器最情有獨鍾,但卻難免會因為受當今市場的影響而改變自己收藏的選擇。“現在進入文物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熱錢擁有者’,似乎言必稱‘清三代’、‘乾隆彩瓷’,這些在拍賣品市場上也創造了一個個驚人的‘天價’奇跡,但從審美上來説,其實‘老窯’具有更豐富的歷史內涵。看了這個展覽,讓我震撼、思索,也有所檢討,收藏貴在‘堅守’,不應輕易動搖。收藏的本質,應該是研究、是傳承。在這些歷史珍品面前,我們都只是匆匆過客,認知它們、感受它們,從中還有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王剛告訴記者,他和馬未都是好友,來觀復博物館已經不計其數:“沒事我就過來,學習,熏陶……而且和馬先生聊天是人生一大快事!雖然他事務繁忙,但經常會親自帶著大家參觀,給大家講解,我也會和他交流我的看法,這種遇到知音的感覺,特別讓人快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