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化産權交易所能否成為文化市場的助推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8 15:59: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文化産業也在經濟的支援下有了如雨後春筍般的飛躍式發展,各種各樣的文化創作和表達形式在帶給人們視覺享受和精神熏陶的同時,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不斷追求和需要。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市場結合得越來越緊密,逐步呈現出一種産業化發展模式,但由於我國文化産業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很多産業模式和運作機制都不是很健全,導致一些産業政策和文化機制反而阻礙了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産權交易所就是在這種矛盾非常突出的背景下産生的,它的出現給文化資源和經濟市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互相融合的平臺。

國內文化産權交易所概況

文化産權交易所屬於新興事物,主要出現在文化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幾個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這幾個城市集中了中國最有實力的文化産業公司,有最好的文化産業軟、硬體環境和設施,是廣大文化創作者和文化從業人員最集中的地區,處於文化産業鏈的中心位置。中國的文化産權交易所大都是在近兩年剛剛成立的,在具體的運作內容、方式和機制上還存在著很不完善的地方,處於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成立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文化産權交易所帶來的新的文化市場投資、融資渠道和管理體制、管理理念都將對整個文化産業的發展帶來大有裨益的影響。南方沿海一直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受到香港、台灣及歐美的文化市場的影響,文化創作演出活動和與之有關的市場運作比北方要活躍很多,所以國內文化産權交易所最先在上海、深圳相繼成立。

文化資源與文化産業轉換的平臺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經濟文化體制的制約,很多文化藝術資源面臨著萎縮消失的局面。特別是一些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比如方言、剪紙、皮影等曾經廣為流傳且輝煌過的文化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被逐步忘卻;在中國經濟社會城市化過程中很多的古建築、古街道、有名的歷史文化遺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還有很多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都面臨著同樣嚴峻的現實。究其原因,除了因為這種文化形式自身沒有內部創新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資金匱乏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民營藝術文化機構因為資金鏈的斷裂,最後只能倒閉,消失。文化藝術資源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遇到的資金缺失問題,成為制約其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善的、能夠給文化藝術資源提供投資和融資的渠道,大部分都是靠財政撥款和個人投資,不像某些上市企業可以通過股市、銀行、基金,有完善的融資渠道,使得文化藝術産業始終形成不了規模。而此時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掛牌成立,很大原因也是為了能夠幫助一些文化企業,提供一個將持有的文化資源推入市場,從而形成一個文化産業鏈的平臺。在這方面有著不少成功案例,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為廣大人民所熟知的本山文化傳媒,它成功地通過市場運作和資本的力量,把東北文化(最主要是東北方言、二人轉)發揚光大,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其本山文化基地、劉老根大舞臺都成為了文化資源培養與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

文化産權交易所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從1993年在廣州舉辦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到現在上海藝術博覽會、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藝術北京、GREEN當代藝術展、北京國際當代藝術酒店博覽會紛至遝來,中國藝術博覽會的發展由最初的一家獨霸到兩強相爭,再到現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從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到深圳(深圳文博會)、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長沙(藝術長沙)等二線城市,呈現逐步擴展的趨勢。再加上各個地區每年舉辦的大小不一的書畫、瓷器、玉器、郵票、錢幣、攝影等各個門類的文博會和藝博會,已經形成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市場。從1991年布朗創辦紅門畫廊——這是北京第一家代理當代年輕畫家作品的畫廊,到現在798、宋莊、莫幹山路、坦克庫等藝術區已有成千上萬家畫廊;從1994年中國嘉德的第一場拍賣到現在一年上千場拍賣;從嘉德這一家拍賣公司,到現在保利、匡時、榮寶、瀚海等眾多拍賣公司的出現,中國藝術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經濟資本在其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資本和市場的概念注入文化藝術後,中國藝術市場有了一個大的飛躍,這一表現在當代藝術板塊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2003年之前,中國當代藝術沒有得到認可,關注的人非常少。自從有外國資本和機構介入以後,大約在2003年,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起步,並在2005、2006年達到一個高潮。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也開始飆升,大量機構、資本等各種社會資源迅速進入這個領域,中國當代藝術正式走上舞臺並逐漸成為藝術市場的寵兒。每年一屆的“藝術北京”、“中國畫廊博覽會”的定位都是當代藝術,年輕有潛力的藝術家開始浮出水面;投資者大量投資畫廊和拍賣行來攫取當代藝術的第一桶金;畫廊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畫廊業遇到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機遇,使人對中國藝術市場有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

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藝術的運作成本也在不斷提高,現在舉辦一場展覽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再加上藝術品本身具有奢侈品的一些屬性和特徵,使得進入藝術品行業的門檻也越來越高,資金匱乏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由於藝術品的特殊性,使其不像黃金等投資品一樣具有穩定性,所以融資渠道相當狹窄。雖然有民生銀行等銀行機構開始逐步進入藝術品領域,但其推出的藝術品理財服務仍然很有限,不像一般的企業可以申請抵押貸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成立有望打破藝術市場融資難的問題,因為伴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壯大和成熟,尤其是藝術品市場體制逐步健全及藝術品價值被認可,很多企業和基金都開始逐步介入藝術品領域,走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道路。在業內非常有名的今日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墻美術館,都是由一些民營資本、國外資本或者藝術基金參與其中,由此給藝術市場帶來了新的運作方式和理念,其管理水準和技術應用都能夠促進和帶動整個藝術市場的進步。他們在藝術領域成功推出了富有誘惑力的投資和發展戰略(如“文化專項資金”、“文化産業基金”、“文化創投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能夠吸引更大的資本進入這個領域,這些新融資渠道資本介入,再建立一支成熟的專業藝術經理人團隊,會有更多的藝術産品理財和服務計劃進入市場。

打破計劃體制,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拓展文化消費的增長空間

我國的文化體制此前一直是計劃體制,沒有與市場接軌,更落後於經濟體制的改革,這就急需要有新鮮力量出現打破這種體制的束縛,文化市場需要更進一步的開放,讓更多代表先進運作機制的機構參與其中,並且鼓勵內部文化機構部門的重組和改革,扶持重點的龍頭企業,創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如華誼兄弟、嘉德拍賣、保利拍賣等。同時也應鼓勵文化企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兼併和重組,淘汰一些落後的,沒有發展動力和潛力的文化機構和部門。

文化産業現在已經成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支柱之一,而我國的文化産業在國家經濟中佔的比例還很小,在文化經濟已經被認可的世界發展趨勢中,文化産權交易所的成立和它的一些職能將會在未來的文化産業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它的戰略積極性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

對於文化産權交易所,專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帶著對文化産權交易這個新事物的疑惑,我們採訪了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0001號席位交易商,深圳市天祿琳瑯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強先生。

《藝術銀行》:很感謝葉先生能夠接受採訪,首先請葉先生談一下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的大致情況,以及國家文化産業政策對於文化産業交易所有哪方面的支援?

葉強:2007年,深圳、上海、北京三個地方的産權交易所幾乎同時提出,構建國家級的“文化産權交易所”。“産權交易所”是依據中國國情創造出的一個基礎性資本市場平臺,其與資本對接的關鍵模式符合是2009年由國務院正式發佈的《文化産業振興規劃》中的核心指導思想。經過兩年的醞釀,2009年,國務院核批兩塊牌照,深圳和上海的文化産權交易所相繼掛牌。

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是在李長春同志的親切關懷下、為振興國家文化産業發展而創新成立的,為文化産業中各市場主體提供融資、顧問以及交易平臺等全方位金融服務。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市國資局發起組建,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的交易大樓在整體的功能設計上,充分的考慮到了文交所獨特的業務需要,包括了如下幾個重要部分:金色交易大廳、集保中心、展覽館、古琴館和多功能廳。

《藝術銀行》:您如何看待文化産權交易所對於文化資源與市場的對接,在具體的對接方式上有哪些創新的政策和途徑?

葉強:文化資源與市場的對接有多種實現路徑,國外有非常成熟的體系,但在國內一直以來推進比較艱難,如何才能有實質性地改進呢?文化産權交易所創新性地實現了文化資源與市場的對接,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上的創新,一是制度上的創新。政策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對為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的創立及運營提供的眾多的扶持政策和手段;在制度創新方面,主要體現在“權益拆分”的交易模式上。所謂“權益拆分”,就是將一件實物的所有權及在此基礎上産生的各種收益進行拆分。投資人可以通過認購拆分的份數,來獲得投資標的物部分所有權及相關權益,從而也獲得基於這些權益所帶來的當期或長遠的收益。舉例來講,我們將數件藝術品組合成一個資産包,然後將資産包的所有權“切”成10000份,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份額”,獲取藝術品增值帶來的投資回報,同時,這些“份額”可以在文交所的交易平臺上隨時流通,流通中同樣可以獲得“價差”帶來的回報。從金融學的角度看,無疑,“權益拆分”是一種金融衍生産品的概念,但它不同於“藝術品投資基金”。基金的基本原理是,從普通投資者按照等額的“份額”募集定額的資金,然後通過確定的投資組合和策略獲得投資回報;而“權益拆分”的基本原理是,先募集一定量的藝術品,然後將其所有權或收益權拆分成“份額”,由普通投資者購買,並通過流通獲得回報。

《藝術銀行》:藝術市場最近幾年發展迅猛,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産業鏈,這個産業鏈的內部是一種什麼樣的組織架構形式?文化産業交易所的成立對於當今藝術市場有哪些主要方面的影響?

葉強:“權益拆分”模式給藝術品市場帶來的積極影響至少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以當代藝術品市場為例,它可以規範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代理關係,讓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形成規範的市場梯隊。文化産權交易所作為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獨立第四方平臺,讓産業鏈條中的每一級單位獲得平衡的市場機會;第二,以近現代及古代的藝術品市場為例,它可以讓稀缺的藝術品資源演化為一種投資産品,讓普通投資者分享藝術品增值帶來的回報,讓這些珍貴的藝術文明成果不是“深藏”于個別人手中,發揮其傳播社會文明的教化作用。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融入藝術品市場,構建了一個新的産業鏈條,正是這個鏈條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向更加健康和規範的方向發展,這個鏈條包括“藝術家-畫廊-交易商-交易所-投資人”5個結點。“文化産權交易所和交易商”在藝術品市場的地位是一個標準的二級市場經營單位。

《藝術銀行》:文化産權交易在南方一直比較活躍,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葉強:嚴格的講,這樣説還是不太準確的。文化産權交易在北京、上海都有很多人在探索,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在交易模式上先行先試、敢為人先,源於深圳特區本身的屬性。我們的路走的還是相當謹慎的,力求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大膽創新。

《藝術銀行》:您對於文化産業交易所這個新生事物的未來發展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葉強:我們有理由相信“權益拆分”是積極探索之路,這種模式會給産業鏈條上的各方帶來新的積極選擇,當然,任何市場行為都存在風險,都存在不可預測的問題,這就需要有識之士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積極探尋改進方法,形成更好的解決方案。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