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上海道明2010秋拍12月10日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3 19:30:0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上海道明2010秋季拍賣會定於12月10日在靜安希爾頓酒店舉行,本次拍賣中國書畫部份,清仲聽帆樓舊藏宋元明初尺牘堪稱扛鼎,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異彩紛呈,油畫專場則以更加國際化的眼光,力求完美。

聽帆樓及潘氏後人珍藏

聽帆樓主人潘正煒,字榆庭,號季彤,在 19世紀早中期的廣東洋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東十三行的領袖。經商之餘,潘正煒雅好書畫,與伍元蕙、吳榮光、孔廣陶等同時代廣東藏家交遊甚密,並屢有藏品交流。潘正煒在所著《聽帆樓書畫記》的序文中自言:“余夙有書畫癖三十年來,每遇名人墨跡,必購而藏之。精心審擇,去贗留真。”這種嚴謹的收藏態度,對嶺南一帶自清以來的書畫收藏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本聽帆樓舊藏專題拍品直接得自潘正煒後人,雖未見錄于《聽帆樓書畫記》與《聽帆樓續書畫記》,但多有項元汴、伍元蕙、羅天池、吳榮光等收藏,且經潘正煒本人仔細考辨甄別,殊為珍貴,由之亦可對潘正煒的收藏作一管窺。此外,潘家舊藏祝枝山草書《唐寅墓誌銘》,開卷即雲:“子畏死,余為歌詩,往哭之慟 ……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銘之”,點明瞭祝枝山對唐寅往生的無比沉痛;而卷末寫“此稿已定,不必再更,即照此謄去可也”,既可斷定此卷書于唐寅死後不久,亦可窺見祝枝山對自己文章的自信。王鐸《二體詩四首》成于入清之後,有馬晉題簽條、金開藩舊藏,尤為難得的是,此卷前一部分為王鐸以隸書寫就,且隸書與草書的銜接妙然天成,全無習氣。經張經、孔廣陶、孔廣鏞收藏,並遞藏至潘氏孫輩潘佩裳的吳歷《倣王蒙山水》則是此專場舊畫之重器。此畫高 229釐米,寬 58釐米,是吳歷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巨制。

宋元明初尺牘扛鼎

道明在今年秋天,匯集宋元明初尺牘,想必能讓藏家一飽眼福。北宋司馬光的《神采帖》,應為司馬光壯年時所書,其時司馬光雖已步入仕途,然官階尚未很高,其以極謙卑之措辭,問“太師”之身體狀況。此太師或為文彥博(1006-1097)。文彥博加檢校太師的制詞,即由司馬光起草。北宋唐坰的《致胡宗愈伸慰帖》寫唐詢之子唐坰得知胡宗愈兒子早夭而致信伸慰。經考,此帖應成于 1070年。南宋范成大的《超然帖》為范成大病中與一位館閣官員的通信,此帖當成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閏二月。南宋署名“誕”的《真知帖》,作者姓氏、裏籍、生平雖無從考證,但從帖中言語、措辭觀之,可判定作者或為朱熹晚年弟子,或再傳弟子。元張翥的《王師大舉帖》,講述了從至正二十四年(1364)孛羅帖木兒揮師入京,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孛羅帖木兒被誅這一年發生在張翥身上幾件驚心動魄之事,可補《元史》之闕軼,極具史料價值。元幹文傳的《銘佩帖》記述了作者與范仲淹八世孫範文英的一段交往。元沈埜先的《奉狀帖》,內容是沈埜先向韓介石催債。韓介石雖然富於收藏,但卻為人吝嗇,曾向沈埜先借錢,久催不還。元張樞的《淮海帖》是一通以學生自居的張樞向楊維楨討教詩文寫作的信札。元鄭洪的《亨衢帖》,講述了在杭州為官的鄭洪,在上海青浦逗留期間的一段趣事。元末明初的俞和,能詩,善書,書法酷似趙孟頫,所書《雲錦帖》,甚得趙孟頫之三昧。元末明初沈澄的《春風帖》是他的詩文酬答之作。內中提及的轉呈對象,鐵厓相公是楊維楨;子真先生可能是王廷珍;近仁先生應即吳近仁。此帖鈐有楊維楨及文徵明的藏印。明初號稱才華比肩解縉、而文采過之的王璲,有《徵蓬帖》錄七言長詩一首;陳植的《旅泊帖》,是兵部右侍郎陳植以五言律詩贈朱熹後人朱昌宗之作;鄭雍言的《昭煥帖》,是《春秋》研究大家鄭雍言寫給另一位擅長《春秋》的學者的詩作,此人或為《春秋胡傳辨疑》的作者張以寧的後人。明張弼的《幽人帖》所書為自己上班時候的“隨想錄”,因為對所思頗有得意,他還饒有興致地寫上“是卷宜子孫珍藏之”字樣。

中國古代書畫來源清晰

由同一藏家提供的趙左冊頁等數十件拍品是道明秋拍古代書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季趙左《溪山深秀》冊頁十二開,清麗秀雅,不染纖塵。世人常謂趙左為董其昌重要代筆,以此冊觀之,信然;明末邵彌《寒香疏影》冊頁十二開,寫盡梅花之冷艷寒香,秦寶瓚曰:“先生筆墨冷而潔,簡而秀,彌淡而彌旨,九友中之逸品也”,真可謂一語中的;程庭鷺《倣古山水冊》七開,經同治元年狀元徐郙收藏,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從此冊中輯取了 7枚印章,一個款字;丁雲鵬的《人物故事》雖僅盈尺,然圖中三人神態宛然,纖毫畢現,敷色鮮麗典雅,歷久彌新,落“聖華居士”篆書款;吳歷的《策杖訪友》扇面,經達受收藏,錢泳、瞿中溶、徐楙、文述、侯雲松諸人題識賞鑒,認為此幅吳歷山水“真而佳”、“尤精彩”;此外,虛齋舊藏如林艷《應真渡海》、鬱喬枝《兩雄》、文嘉《行書詩》等一系列明清扇面,俱頗可雅玩。程璋舊藏王原祁《秋山遠岫》,純以水墨倣黃公望,落筆金剛杵,滿紙真氣瀰漫,兼有吳湖帆題簽的是王原祁水墨畫之精品;華新羅《觀瀑圖》,山水磅薄,人物細膩,尺幅之巨,超過八尺整紙,在華岩作品中甚是少見。此件原為張大千收藏,1946年轉贈學生伏文彥,現由伏文彥先生提供拍賣。同為揚州八怪之一,原民航上海管理局副政委汪振華收藏的鄭板橋《行書》,亦是六尺整紙之巨制,七分書縱橫捭闔,大氣磅薄;朱積誠舊藏鄧石如《隸書言箴》四屏,燦然若新,為近年拍賣市場殊為罕見之鄧石如珍品;趙之謙《楷書》四屏,同樣是集真、精、新諸美于一體的佳構。

對聯作品中,海外回流的曾國藩《楷書八言》、趙之謙《行書七言》、徐三庚《隸書八言》、王文治《行書七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古代書畫專場另一重要部分,來自念聖樓主人丁念先舊藏。如董其昌《行書》冊頁 16開,秀雅可人;“雪帥”彭玉麟在中法戰爭期間寫給“豹帥”倪文蔚的信札17通,可補中法戰爭之史料;杭世俊《分題梅花詩百首》,寫盡梅花姿態;朱彝尊《隸書詞》冊頁,殘缺處由張廷濟補成,渾若天成,顯露出王鐸對他的影響。此四件拍品,亦可作為研究吳昌碩的絕佳材料。吳昌碩的另兩件篆書匾額,一書“陔廬”,著錄于《民初書法——走進五四時代》,墨汁淋漓,筆意酣暢;一書“商鼎秦瓦齋”,乃為費龍丁所作,圓轉規整。兩件作品,各擅勝場,皆為佳構。深受吳昌碩影響的潘天壽,畫給白社畫會同仁張振鐸的《雛雞圖》,白眼向天,作互相取暖狀,構圖與意境深得八大山人孤傲清冷之骨髓;與吳昌碩同時代的黃山壽,臨摹唐伯虎《百美圖》長卷,人物眾多,背景綿密,卻是繁而不亂,密而不塞,堪稱黃山壽作品中之精絕者。

近現代書畫大師雲集

同樣清雅絕倫的還有張大千晚年荷花作品《碧池紅荷》,《古木高士》則出版于《張大千回顧展》。“南張北齊”的齊白石,則有滿畫提籃荔枝的《大利圖》,色彩濃重,寓意吉祥;《喜上眉梢》,寫喜鵲紅梅,更是討得滿堂口彩。白石高徒李可染的《青山放牧》,寫牧童于牛背上,眺望遠山如黛,戀戀不願歸去,而牛作回首狀,卻似急於歸圈,別具生活氣息。被譽為當代管仲的謝稚柳、陳佩秋伉儷的精品佳作,此番有集中呈現。謝稚柳的《採菊圖》是其四十年代人物畫的典型,人物造型尤有陳老蓮的影子,敷色之大膽明麗,則明顯來源於敦煌壁畫;《江山攬勝》長卷,則是謝稚柳晚年青綠山水的代表性畫作。陳佩秋畫于 1960年的《紅葉秋蟬》,頗諳宋畫意趣,原為陳佩秋高花閣秘玩之作;上世紀 90年代,陳佩秋在中國山水畫的材料與構圖上作了大膽而成功的革新與嘗試,一方面盡可能的保持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意趣,另一方面則使之具有與時代一致的視覺效果。《山中一夜雨》與《溪園秋色》便是此一風格的代表畫作,在更強調光影色塊的同時,且不失宋人山水的佳奧。海派畫家,如吳湖帆、林風眠、吳琴木、陸儼少、唐雲、程十發、陶冷月等,包括新海派的韓敏、施大畏、錢行健、車鵬飛、蔡天雄等,亦有相當精品推出;嶺南畫派的黎雄才,有《松壑鳴泉》、《碧流竹筏》等海外回流作品,堪稱精妙;其他如黃君璧、溥儒、白雪石、王雪濤、范曾、吳作人等,同樣佳作紛呈。書法方面,齊白石的篆書“受雨石膚響,流雲山氣靈”五言對聯,大筆如椽,震撼人心;張大千、吳湖帆的幾件對聯作品,別斟佳妙;沈曾植、李生翁、沈尹默、嚴復等人的作品,亦頗有可觀。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