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關於秋拍的三斷三疑:拍賣市場能否更透明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9 16:11:03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秋高送爽。隨著悶熱高溫的天氣逐漸告別北京,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秋季拍賣也日益臨近。各大拍賣公司都在做著開拍前最後的努力。在這座靠近北京古玩城的大廈之中,存在不下4家大中型拍賣公司。8月25日,就在記者採訪北京東方索富比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虎的短短半個小時之內,就有數個委託人電話詢問其關於今年秋拍的事宜。

由於股市的低靡以及房市的持續觀望,更多的熱錢會流向文物和藝術品收藏,今年春拍的火熱勢頭會被進一步推高和延續,而陌生資金的介入在推高拍賣市場價格的同時,也會給市場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

斷言一:更多的投機資金進入藝術品投資

所謂“收藏家”與“投資人”的區別只在於,“收藏家”是專注一生的職業投機客,而“投資人”則多是業餘購買的企業家主或者富貴階層。

因股市和樓市不景氣,中國富豪的資金不會躺在銀行裏睡大覺,我們會在今年的秋拍現場發現更多的陌生面孔。

除了私企老闆的介入,我國金融機構及銀行也正在大張旗鼓地涉入藝術品投資市場。興業銀行(25.63,0.12,0.47%)與北京歌華文化創意産業基金及德美藝嘉共同創立了德美藝嘉藝術基金,面向全球發行藝術投資理財産品;建設銀行(4.70,0.00,0.00%)與保利文化合作,推出“盛世寶藏2號保利藝術品投資”産品,預期年化收益6.5%;而民生銀行(5.42,0.02,0.37%)在今年年初面向私人銀行客戶推出的“非凡資産管理-藝術品投資計劃2號”則是募集資金按照一定比例標準投資于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藝術品和少量的古代書畫作品。

可以説,通過金融機構的産品服務,分散的社會資金也有能力介入相對高端的藝術品投資,從而為眼下的火爆的拍賣市場推波助瀾。

斷言二: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價格將創新高

從今年的春拍情況看,新的成交紀錄不斷誕生: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拍落幕,估價13億港元的逾2400件拍品總成交額接近20億港元,創香港蘇富比歷年來最高總成交額紀錄;6月5日,北京保利5週年春季拍賣會落幕,4000余件拍品的總成交額達到33億元,這其中,包括以1.3664億元成交,由美國回流的龐萊臣舊藏元代王蒙《秋山蕭寺圖》和以所謂3.9億創下了單件藝術品世界拍賣記錄的黃庭堅的《砥柱銘》,保利也因此刷新了中國嘉德剛剛創下的中國藝術品單季成交額世界紀錄;6月6日,北京匡時春拍落槌,1200余件拍品的成交總額達10.9億元,較2009年秋拍7億元的總成交額上漲55%,創匡時歷年單季最高總成交額紀錄。

在資金熱捧和市場投資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不僅各大拍賣行的成交紀錄會被刷新,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價格也很有可能創下新的紀錄。

斷言三:傳統中國書畫與文物仍將引領風騷

今年春拍,自海外徵集回流的重要書畫紛紛以千萬元、億元價位成交。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會的總成交額高達4.2億港元,超越總估價近1倍,為香港蘇富比歷年來中國書畫拍賣的最高總成交額,有6幅畫作的成交價突破千萬港元,其中傅抱石《對弈圖》以高出估價5倍的3874萬港元成交。尤值得一提的是齊白石罕見的虎畫《虎》,此作原為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珍藏,雖然在拍賣預展中受到質疑,仍以3200萬港元高價成交;嘉德古代書畫專場中,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的宋代繪畫珍品《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以7952萬元成交;翰海古代書畫專場,海外回流重要作品、仇英《浮巒暖翠圖》以7280萬元成交;北京匡時有3件古代書法打破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其中乾隆帝行書《洪咨夔春秋説論隱公作偽事》經過50多輪競價,以5712萬元成交。

本土市場追捧本土文化的藝術精品是必然的邏輯,作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精品,傳統中國書畫與文物引領風騷的局面在今秋不會有太大改變。

疑問一:資金推動能否引來藝術市場回暖?

世界藝術品市場從2005年回調,2008年底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更是雪上加霜。但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2009年逆勢上揚,很多收藏家們重拾信心,開始出手,並且很多人堅信現在是介入收藏的最佳時機。

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熱錢涌入而追逐的目標主要是高端藝術品,在中低端藝術品領域,買家仍相對謹慎。以熱鬧的中國書畫拍賣為例,保利“中國古代書畫”日場,259件上拍作品中,成交130件,成交率僅為50.19%,與古代書畫夜場84.31%的成交率相差懸殊,且僅有22.01%的藝術品超出估價範圍成交,而夜場中卻有56%的藝術品成交價高出估價範圍,其原因就是在日場中沒有名家作品。這種投資過度集中于高端藝術品的現象説明,市場是否真的開始全面回暖尚存疑問。

疑問二:拍賣市場能否更高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我國目前的拍賣市場並不透明,很多人依然對黃庭堅的《砥柱銘》,以及去年吳彬、曾鞏、徐揚的幾件億元作品是否真實成交抱有懷疑的態度。之所以在拍賣環節屢屢出現“假拍”、“拍假”的瑕疵責任糾紛,正是説明瞭法規與實操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偏差,問題和癥結就在於藝術作品價值鑒定體系的缺位,這種缺位,應該在一級市場的流通過程和經過市場評價與檢驗中得到解決或認定。而作為一級藝術市場的畫商與畫廊,理應是藝術品進入交易市場中經歷的重要環節,起著藝術品基礎數據整理、鑒定、定位和推薦的重要作用。藝術品買家可以依據畫廊與畫商提供的藝術品資料,對書畫作品價值的真實性産生信賴。但從實踐結果看,不少畫廊基本屬於“商品寄賣店”,採用的是藝術品市場中最低級的交易方式——經營者們將商品畫成批量地買進賣出,或兼營工藝品、複製品,甚至哄抬價格,質與價不成正比,逐漸淪為藝術品市場的邊緣,進而影響到拍賣市場。

疑問三:定價權和話語權能否逐步確立?

中國藝術品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在哪?這個不是由人來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哪有中國藝術品買賣的最大市場,哪就擁有了定價權和話語權。今天我們的收藏家可以不太顧忌市場有沒有接盤,或者以前有沒有過類似的成交價格,而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來進行價格判斷,這就是在定價權上的一種自信。當然,對於投機炒家來説,這可能也只是一種“博傻”。

中國當代藝術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理論,説話自然就沒有了底氣。我們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西方人選擇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標準是什麼,一旦颳起了金融風暴,中國人立即會發現沒有來得及掌握“話語權”和“定價權”的痛苦與無奈。

如今,大量資金介入暫時確立了一部分定價權,但投機資金總是來去匆匆。所謂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市場的非理性的過度炒作會讓所謂“定價權”和“話語權”成為笑柄。人人都知道價值投資的重要性,但一方面人們很難抵制短期暴利的誘惑,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甚明瞭中國;藝術品的價值判斷的理論和標準在哪。於是,我們的部分定價權,是不是僅是一種“投機定價”呢?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