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那是不是説沒有什麼門檻呢?
陸:不是沒有門檻,因為一般的畫廊進不了畫廊協會,協會的畫廊才能參加博覽會,但是協會的會員去參加香港藝博會的只有5家。
《畫廊》:很明顯這是兩個不同定位、不同標準的藝博會。
陸:是的,也就是説一個地方本土的博覽會是有自己的優勢,它有自己的藏家群,而且這些藏家群裏70%不會跑到香港去。只有一些頂尖的行家型藏家為了要觀察市場,為了要尋找國際的作品會去香港,所以我們看到在拍賣場裏的熟面孔幾乎都到了這次香港藝術博覽會,裏面有畫廊老闆、有策展人、有市場觀察家、有行家型的藏家、有拍賣公司的老闆和經理,但是在台灣博覽會裏面買東西的藏家有80%沒有去香港,所以地方性的博覽會就是要紮根地方。
《畫廊》:了解自己、懂得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很重要。
陸:對,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跑到香港,香港博覽會4.6萬人、巴塞爾5萬多人就擠爆了,台北的博覽會7萬多人,所以想想看去香港的4.6萬人裏面有多少是參加台北的7.5萬人呢,我想最多只有1千人。所以整個來看,證明一點就是:南韓的博覽會辦好南韓的博覽會、台北辦好台北的博覽會、北京辦好北京的博覽會就好了。香港很特別,變成了一個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形成了一個區域,其他的地方可能會跑到香港去辦博覽會,像南韓年初就去香港辦了一個第一屆的飯店博覽會,規模很大,但是宣傳規模不是很大,知道的人比較少。這個動作就引發了台灣畫廊協會的注意,計劃明年在香港博覽會的期間辦一個微型的博覽會。北京的情況,現在是各自努力,下半年還有董夢陽的經典博覽會。
《畫廊》:還有上海藝博和上海當代也在下半年上演,不知他們又會面臨怎樣的壓力。
陸:上海當代我覺得他們明顯地感覺到來自香港的壓力,特別是招商的困難,去年受金融海嘯衝擊規模就縮減了一半,現在香港藝博會變大了,很多畫廊就會舍上海去香港,這樣上海當代的招商就會産生更大的問題,最後上海可能會回到上海藝術博覽會的本土結構,會越辦越好、越大。希望上海藝博會要抓緊這兩年機會利用好本土資源,把華東地區包括浙江等地好的畫廊都吸引過去,辦好本土特色。其實在巴黎也存在著不同性質的許多博覽會(不見得只有一個)。我覺得鞏固本土尤其是中國在金融海嘯之後非常重要,在拍場的熱情已經涌向水墨的市場,中國有些畫廊是不是也該振興水墨畫了,不見得一定要做當代油畫,也可經營當代水墨,畫廊應該是多元的,中國人對水墨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
香港藝博會主辦單位現在一直在發VIP卡,收集VIP資料,因為手上的VIP名單就是説服巴塞爾跟你合作主要的資産,而不只是參展的畫廊。
《畫廊》:其實我覺得上海和香港這兩個城市都很很多相似的優點,譬如大家都是金融交易中心,開放形的、西化形的城市,如果撇開稅費不談的話,上海目前的問題是什麼呢?
陸:如果撇開稅費,撇開金融來往等等這些成熟化的制度,上海比香港有優勢,但是不要忘記,香港藝博會的主辦方是世界大型博覽會的操辦者,具備多年豐富的經驗,他們最大的資源就是各地的大畫廊,當徵到各地的大畫廊並把水準提到頂端的時候,亞洲各地的行家型藏家、畫廊老闆、圈內人就不會錯過你的展覽,這個是他們很清楚的事情,所以在篩選上特別嚴格,定位很清晰,不夠當代的都不能參加,所以最後每個地區入選的畫廊就很少,名單一齣來,就知道一定會成功。當然裏面還有一個厲害的高招就是香港藝術博覽會跟佳士德的拍賣幾乎是同時的。
《畫廊》:本來每年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賣都會吸引大批重要的藏家到場,和藝博會同時佳士得舉辦預展及拍賣,其實是整合了藏家資源。
陸:這個平臺搭得很漂亮,比較勤奮、有冒險精神的、有想法的藏家幾乎全到了,因為他們要去佳士得看拍賣,順道就看了香港藝博會。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在文宣方面做得很到位,VIP卡發得非常廣泛,卡發得多了藏家就會發給自己的朋友,所以常常看到藏家帶好多人一起去,這樣人潮就多了,相對就帶來了錢潮,所以VIP觀賞的那幾個小時就已經賣出很多的東西。這次整個亞洲的藝術和一些頂級畫廊都前來參展,包括白立方和高古軒、北京的長征空間、北京ART ISSUE PROJECTS、佩斯畫廊等,還有圈內的重要藏家、畫廊老闆等等都來了,香港已經變成每年的大盛會了,所以我可以預測從現在開始以後會像亞洲的巴塞爾一樣吸引所有頂級的藏家跟圈內人去。
《畫廊》:很多人預言香港會成為亞洲的巴塞爾,您覺得亞洲巴塞爾的概念與西方的巴塞爾有什麼不同嗎?
陸:瑞士的巴塞爾已經舉辦了41年,後來為什麼辦“邁阿密-巴塞爾”?是因為美國的收藏家太多了,老是要跑到瑞士又不方便,所以巴塞爾就與美國畫廊合作做了“邁阿密-巴塞爾”,這等於是服務當地的藏家和畫廊老闆的一個最親切的舉動。他們以生意的角度來看,每個地區富起來以後必定培養很多大藏家,當地的大藏家不可能都跑到巴塞爾去,所以就舉辦了“邁阿密-巴塞爾”。現在香港代表13億的消費人口,據歐洲萬事達卡組織統計,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已經超過俄羅斯貴族跟阿拉伯王公,僅次於日本,3、4年後中國遊客在歐洲的奢侈品、精品的消費會變成第一名,在這個發展之下,為什麼博覽會慢半拍呢?是因為藝術品總是買在最後,藝術市場總是興在百業之後,衰在百業之前。以生意的角度來看,巴塞爾和香港藝博會主辦單位也知道這個道理,我在北京做藝博會顧問的時候,當時中藝博和藝術北京沒有分家的時候,在2005年的時候巴塞爾的觀察家就到了北京,在2006年的時候巴塞爾的市場總監來到北京,我們還一起開會,人家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這三年來你們的VIP收藏家名單已培養了多少?當時提不出這個名單來,所以“北京巴塞爾”就延後了,就得繼續被觀察了。我覺得巴塞爾現在正在考慮香港,香港藝博會主辦單位現在一直在發VIP卡,收集VIP資料,因為手上的VIP名單就是説服巴塞爾跟你合作主要的資産,而不只是參展的畫廊。這次香港的整個展場的規劃也是很厲害的,來的VIP的會員實力很強,再加上一系列的論壇、活動都是以服務藏家跟展商的態度,這很值得北京、上海、台灣、南韓、日本辦博覽會的主辦人好好研究及參考。
《畫廊》:謝謝陸老師,相信陸老師的這番分析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理性的思考,我們也期待著,國內的藝博會能夠發揮自己本土的資源和優勢,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