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嘉德2010春拍專場上,原石材質價值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的“楊玉璇制白壽山慧可斷臂像”拍出了1064萬元高價,震動了整個壽山石業界——
隨著上海、杭州幾場拍賣會的相繼落槌,中國藝術品市場轟轟烈烈的2010春拍季節過去了。一段時間來,人們津津樂道于中國書畫真正進入了“億元”時代,除了宋代書法作品《底柱銘》創造了4個多億的天價紀錄外,還有不少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拍品紛紛突破億元大關。
在這樣的背景下,壽山石雕在拍賣市場跨過“千萬元”門檻,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這一現象對於整個壽山石行業來説,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嘉德2010春拍“翦淞閣——文房清供”專場上,清代壽山石雕作品“楊玉璇制田黃凍達摩面壁像”和“楊玉璇制白壽山慧可斷臂像”,雖然體量很小,分別僅高6.3釐米和6.9釐米,但由於雕工精湛,刻畫傳神,且經名人收藏,引起眾多買家角逐,分別以1568萬元和1064萬元成交。
單件壽山石雕作品拍賣價突破千萬元,在此之前也曾經出現過,但其價格的主要支撐是宮廷概念和田黃材質。而此次兩件民間收藏的壽山石雕作品同時跨過“千萬元”門檻,所依託的“賣點”卻集中于雕刻藝術。尤其是“楊玉璇制白壽山慧可斷臂像”,其原石材質的價值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也許正是由於沒有受到材質的束縛,創作者在藝術表現上更為自由,所以作品在神韻上比另一件材質貴重的田黃達摩像更勝一籌。“翦淞閣”專場圖錄把這件作品放在封面加以突出宣傳,而將那件田黃達摩像放在封底,反映了拍賣行和“翦淞閣”主人的卓越眼光和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認識。這一點,與當前壽山石“賣身”不“賣藝”的現狀形成了強烈反差,從理念上對整個業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壽山石進入拍賣市場是近年來的事,在此之前,壽山石的交易主要依靠以地攤集市和店舖為主的民間流通。即便在當下,就交易量而言,民間流通仍然佔主導地位。這種透明度很低的“私底下買賣”,使得壽山石的收藏、欣賞和品評仍局限于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在“圈”外的人看來,壽山石的交易充滿了一種“神秘”的色彩,交易過程存在“潛規則”。
進入“拍賣時代”,對於壽山石界來説,意味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這種機遇體現在壽山石雕作為一種地域性的民間傳統工藝,終於獲得了融入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藝術品市場的一個寬闊的通道。而應對挑戰,也是壽山石行業“生態鏈”各個環節共同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説,拍賣會就如同藝術品的“奧運會”,各個門類的海量作品在這個平臺上“爭奇鬥艷”,接受苛刻的審視,展開無聲的較量。當一件壽山石雕作品出現在拍賣會的預展現場,她不但要與玉雕、竹木牙角雕刻、陶瓷紫砂等當代工藝品進行橫向的“競技”,還必須接受那些優秀的古代藝術品的縱向考量。在這樣的場合,你的藝術水準、文化含量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投資者和收藏家的眼皮底下,而不能僅僅憑藉以斤兩尺寸計算的材質價值。
隨著近年來壽山石熱的日益升溫,單是福州本地,就涌現了近10個大型壽山石專業市場。市場行情一波又一波的攀升,伴隨著精品店一輪接一輪的裝修改造。然而,從業者的整體文化素養,以及壽山石雕作品的藝術內涵、創新能力卻並沒有太大的改觀,重復、抄襲、拼湊、媚俗仍然是普遍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底今年初開始,在拍賣會之下,壽山石的當代作品也出現了單件超過千萬元的成交。而業內圍繞這種“千萬元”級作品的材質和藝術價值,也曾展開過一定範圍的爭論。 跨過“千萬元”門檻,壽山石界除了歡呼雀躍之外,更需要的是冷靜的反省和及時的文化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