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墻美術館的金融化生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2 11:41:48 | 文章來源: 中國經營報

 

位於朝陽區東三環CBD附近的老清華美院內,有一家民營美術館:“墻”美術館。與國內大部分非營利性質的民營收藏館不同,創建此館的李國昌先生,提出了“藝術銀行”的概念,將藝術品金融化,不僅養活了美術館,而且成立了藝術基金,來幫助國內藝術機構和藝術家。

與很多民營收藏者艱難生存形成明顯對比,墻美術館似乎生存的很好,在北京市中心地帶擁有佔地3000平方米的獨棟式館藏,並按照國際化美術館標準配置設施,內有展覽廳、放映中心和咖啡廳,不定期進行作品展示、學術討論和藝術品鑒賞和收藏。

“美術史”收藏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墻美術館的創始人李國昌,還是一名國家外交部官員,主要負責外事文化交流活動。在不斷的外事活動中,他接觸到很多外國來賓,發現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興趣很大。但是,很快他發現了一個嚴峻的現實:這個時期的大部分當代藝術品都流失到了海外,李國昌覺得很可惜,很想把好的藝術品留在國內。

從軍人到外交部官員再到下海經商,積攢出經費在2006年創建墻美術館,李國昌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這一時期,他不僅在事業上攀登,思維也一刻沒有停歇。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一個真正的收藏家?怎樣能給藝術家更好的收藏條件,同時又能讓他們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繼續進行藝術創作?他設想,應該效倣國外成立藝術基金會,以資助的形式幫助非營利性質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建立美術館,用“美術史”的觀念來做當代藝術的收藏,其間,他認為收藏的過程必須關注藝術家的學術定位與美術史上的價值。

這種“奇特”的收藏想法源自於李國昌自己真實的收藏經歷,當時,很多人都熱衷古畫的收藏,而他卻另辟蹊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在“85新潮”時期、20世紀80年代尾期以及20世紀90年代,都出現了非常珍貴的作品,這些只是因為時間短的關係,其重要性還沒有被藝術界所關注。他自己按照歷史線索收藏的藝術品,如丁方、耿建奕、張培力和蘇新平等人的作品,至今都成為藝術界的珍品。

基於這種思路,李國昌曾經收藏了一件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但在他的收藏品中至關重要的作品,中國最早的行為藝術家王蓬的行為作品。上世紀80年代初,王蓬還在上中央美院附中時,曾做過一個行為藝術,他將自己裸體沾滿墨汁,然後在七張宣紙上拓出,李國昌收藏了其中一件作品,包括一套幾十張攝影記錄圖片。這件作品被美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章納森高得曼判斷為中國最早的行為藝術作品。

和銀行“聯姻”

墻美術館一年的運營費用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與生存艱難的民營美術館相比,其勃勃生機的秘訣何在?李國昌的辦法是將收藏與經營結合在一起。早年,他與西安文物局一起合作成立古玩文物公司,共同徵集作品,收購作品,在國外做展覽。建立墻美術館以後,李國昌採用“策展人機制”,並將藝術品和金融機構緊密融合在一起,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藝術銀行”的概念;與私募基金凱雷投資集團合作,成立了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和“墻”獎學金,旨在幫助國內藝術機構和藝術家。

更重要的是,墻美術館一開始就採用在國外美術館普遍使用的用漲幅百分比去號召“策展人機制”,並策劃了一系列重要的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交流的文化藝術展事。眾所週知,專業的策展人能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等工作,同時給美術館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墻美術館一開始引入了源自西方文化的策展人角色、健全的策展人機制和藝術運作機制,並借用西方當代藝術運作模式中的基金會機制、批評機制、策展機制、收藏機制來運作美術館。

墻美術館在國內首次推出“藝術銀行”的概念,在實體上與中國銀行[4.26 0.71%]、招商銀行[16.04 0.75%]等銀行合作,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化進程。藝術銀行最早源於加拿大,當初為支援加拿大國內的年輕藝術家而提出,它增加了大眾在生活上接觸藝術的機會,在國際上通常是指非政府文化藝術機構購買藝術家作品,再將作品轉租或銷售給政府機關、公共空間、企業、私人用於陳列、裝飾、收藏等。

在國際上,“藝術銀行”往往已經是一些大銀行下屬的一個部門,他們給有藝術收藏的重要客戶提供理財計劃,很早便涉足藝術品投資的領域。銀行會派出藝術專家陪著收藏客戶參觀畫廊、藝術博覽會和拍賣會,提供買賣諮詢,其服務對像是對藝術充滿熱忱的收藏家,而不是追求最大利潤的投資人。這些服務包括藏品資訊研究、價值評估、保管及運輸建議、藝術品保險、藝術品修復、代買代賣、收藏策略、遺産規劃等。JP摩根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收藏當代藝術品的銀行,到目前為止,其置放在世界各地的藏品已達3萬多件。

冀鵬程介紹,目前藝術銀行針對藝術品愛好者,推出藝術品“租賃”收藏模式。收藏者只要支付一定的押金,在一定的鑒賞期內,就可以將藝術銀行裏看好的藝術品租賃回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