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審美評判標準不同,造成人們認識上的偏差
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是永無止境的。對書畫作品的價值屬性,始終有一個不斷發掘和逐漸認識過程。歷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某些藝術品在創作初期由於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諸種原因影響,其自身價值未必能為社會所普遍認知,但隨著時間演變才逐漸地為世人所認同。
古今中外藝術品在初創時期的價格與價值(不啻是商品價值)相悖的現象,也是俯拾皆是。明末書畫大家董其昌《容臺集》中記述了前朝畫家吳鎮和盛愗的故事:“吳仲圭(鎮)本與盛子昭(愗)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而深居簡出的吳鎮家門備受冷落,“妻子顧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後不復爾’,果如其言”。卓然而起的吳鎮卻成了畫壇“元四家”之一,獨特畫風影響後世,然而,現在還有多少人曉得盛愗的呢?
現代著名國畫家陳子莊、黃秋園等個人遭遇,也充分説明瞭這點。相反不少風靡一時的藝術家,身後名聲卻每況愈下,最終被後人所淡忘。如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海上“三吳一馮”(即吳湖帆、吳待秋、吳子琛、馮超然4位海派書畫家),如今風頭尚健的恐怕也只剩下吳湖帆了。
■在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念上,專家學者與市場買家不同步
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創作不僅牽涉到作者自身的悟性情感、審美觀念、創作技法等,而且具有儒、道、釋、易學等多方面的思想修養。同樣鑒藏投資字畫,也需要相關的文化素養,但這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積澱過程,不可能靠短期“補課”見效的。
當今藝術品市場上,投資、投機與收藏等目的動機並存。如果收藏字畫主要是用於投資獲利的話,市場認可便是一個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而字畫是否能夠保值增值,又由其購入、賣出後的差價,在扣除了保管、交易時産生的費用後決定的。而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市場承認的字畫及其作者,並不意味著最終為藝術史認同。
如果收藏字畫主要是用於收藏欣賞,不排除某些藏家從收藏主題出發,為盡可能地收全字畫而志在必得;也不排除買家為了自身心靈慰藉,偏好于某類題材,不太計較字畫價位而高價購得……而在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專家學者更多的是從藝術史角度關注、評判字畫作品的。因此可見,專家學者與市場買家之間存在認識差異的現象始終客觀存在,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