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世界拍賣史》:藝術品專家或是“漿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2 10:58:16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新出版的《世界拍賣史》揭秘拍賣市場內幕

伴隨著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興起,真偽之爭時有發生,於是人們寄希望於專家。但新近出版的《世界拍賣史》作者鄭鑫堯認為,專家鑒定不一定靠譜,並且分析了“不靠譜”的種種原因。

虛假鑒定 牟取暴利

長期從事拍賣研究的鄭鑫堯説,從學術角度而言,專家的鑒定結論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説不定哪天一條數據就會把以前的結論全部推翻。

最著名的案例是,20世紀末,倫敦被譽為最高權威的專家伯納德·貝倫森“翻船”了。已故倫敦著名藝術品經紀人、收藏家約瑟夫·杜維恩的一批信件、電報和數以千計的詳細帳單被披露,暴露了他與伯納德共事30年的黑幕。伯納德在和杜維恩合夥經營的許多交易中,經常利用其權威專家的威望,故意低估古代名家作品,然後由杜維恩低價買進,再高價賣出,兩人共用其中暴利。1907年,伯納德將一幅《聖母與聖子》鑒定為“好像完全是由維羅丘(記者注: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的助手所畫”。該作品1922年被伯納德和杜維恩以12000英鎊買進,1924年他們以33000英鎊出售這幅作品時,伯納德卻鑒定其為“這是一幅維羅丘的早期之作,是絕對的真品”。1919年,伯納德以杜維恩名義用1000英鎊買進《登上神壇的聖母瑪利亞》,1920年以35000英鎊賣出時,伯納德鑒定此畫説:“這幅畫無疑是契馬布埃(記者注:十三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著名畫家)所作,可以用歷史考證來鑒別。”此畫現存于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是作為“契馬布埃的追隨者”的作品進行保存的。

拍賣公司 也會走眼

拍賣公司鑒定專家走眼更是常有的事兒。蘇富比公司的弗蘭克·赫爾曼卷目中,也陳述過這樣的故事。1959年舉辦古代名家油畫的重要拍賣活動中,有一幅很臟的油畫,圖錄裏認為是倣魯賓斯作品。倫敦西區的藝術品商人愛德華·斯比爾曼仔細審察了這幅畫,斷定這是魯賓斯真跡。他悄悄請人用1500英鎊買下。這幅畫被清潔處理後展出,被魯賓斯學者認定為真跡,後被高價轉賣。

否定自己 難能可貴

“可以説,如果一群藝術品專家聚集在一起,他們的名字應該是‘漿糊’。”鄭鑫堯説。由於“專家”的介入,藝術品的真偽更加難辨。儘管很多專家是可靠的,但許多情況下“專家”也是會起變化的。因為他們會顧忌前輩的聲望而保持沉默或人云亦云;他們也不想推翻自己早先的見解,或推翻某些重大的鑒定。

“敢於否定自己的專家是難能可貴的。”雅洛布·馬特·德拉費利博士是研究梵谷的荷蘭藝術歷史學家,在業內被公認為是有良知的專家。他曾在一本藝術家作品的目錄中,權威性地編入30幅梵谷油畫作品,這是柏林奧托·瓦克美術館提供的作品。這些畫很快銷售一空。但雅洛布事後注意到有許多畫非常相似,而且相似到不可思議的程度,這令他煩惱不安。“徹底進行研究”後,德拉費利發表了一個聲明,指出這30件作品是“半信半疑的贗品”。警方進行調查,結論是這家美術館設了“騙局”。鄭鑫堯對記者説,在書中他基本列舉了國外的事例,但這些年來,國內藝術品鑒定界發生的故事或許更加“精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