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南京:藝術拍賣之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07 10:52:23 | 文章來源: 新華報業網

新華報業網訊在這個忽冷忽熱的冬天,有一個現狀卻是讓南京的藝術圈人士感到透心冰涼的,那就是:在全國最早開始藝術品拍賣的南京,如今藝術市場卻急劇萎縮,拍賣會寥寥無幾,成交額一整場甚至比不上人家一件藝術品的成交價。昨日,記者採訪蕭平、宋玉麟等畫家,他們對當今南京的藝術拍賣現狀都表失望和痛心。

一場拍賣會賣不過人家一件作品

著名鑒定家、書畫家蕭平的失望是無可掩飾的。他説09秋拍是中國書畫拍賣大熱的一季,許多拍賣紀錄被打破。比如古代書畫,曾經生活在南京的明代畫家吳彬的一幅手卷《十八應真圖》在北京拍出了1.69億,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齊白石的十三開花卉草蟲冊頁《可惜無聲》,拍出了9520萬元,創造了近現代書畫的世界紀錄;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曾鞏一張極小的書法《局事帖》,只有29×38釐米,大概1平尺左右,拍出1.0864億元,創造了中國書法拍賣的世界紀錄。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去年秋拍都是大量創紀錄的時代,北京、上海等地的拍賣會一派火爆,連我們的鄰居浙江,其剛剛起步的西泠拍賣都異常紅火,陸儼少的十二開冊頁拍出了2400萬。而在南京,一場拍賣會甚至賣不過人家一件作品。”蕭平很無奈地用了“低迷”兩字形容南京的藝術拍賣,“以前還有幾家拍賣行比較好的,現在已經完全説不過去了”。

蕭平最近剛剛從成都回來,發現當地的藝術市場也在跟上,收藏鑒定講座一派火爆,藝術拍賣也慢慢升溫。而南京目前僅剩十竹齋一家在勉力維持,其他零星的一些藝術拍賣多是走低檔路線,有的甚至在拍“假偽品”,“規模小,品質低,大的買家都不去看”,曾經去南京某個拍賣會轉過一圈的蕭平當即就失望而歸。

不能開全額發票很“要命”

談及原因,蕭平認為一個關鍵“要害”就在於江蘇不能開全額發票,只能開佣金發票。也就是説,買家在江蘇的拍賣會上買了1000萬的字畫,但只開10%-12%的佣金發票——這是相當“要命”的,沒有人會願意買1000萬的東西只開回來100萬的發票——而在全國任何其他城市,都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最近江蘇各地,無論南京,還是無錫、蘇州,藝術拍賣都不好,江蘇是文化大省,但各處的拍賣會都不行。大的藝術品不能買,買了開不到發票,藏家有東西也只能往北京送,沒有藝術品拍什麼?買家也都跑出去了”,蕭平説,就這樣形成惡性迴圈,南京是開展藝術品拍賣最早的城市之一,北京瀚海當年還曾特意到“太平洋金陵拍賣行”來取經,而今瀚海一派興盛,“太平洋金陵拍賣行”卻已人間蒸發。

記者隨後聯繫目前唯一在南京穩定經營的十竹齋拍賣公司,其常務副總經理陳永兆告訴記者,十竹齋現在每年有兩次拍賣:春拍和秋拍,每場拍賣會的總成交額大概在1千萬模樣,秋拍剛剛結束,也是拍了1千多萬。他認為江蘇做不大拍賣業很正常,因為南京不像北京能夠積聚全國的資源,“拍賣公司提供的拍品有地區性,很多高尖端的東西我們沒有”;另外就是地區的購買力有問題,“消化力就這樣”。不過,他也談到,不能開成交價的全額發票確實是個問題,“只能開佣金發票,買一萬元的東西只能開一千元的發票”,他説,拍賣公司收的只是佣金的費用,所以只能開佣金發票,不過,這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把好作品徵集過來”。

而一位經常跑京、滬等地拍賣會的南京藏家則認為,南京拍賣業起不來是正常的,不能好大喜功,“中國的拍賣公司太多了,現在起碼有幾百家,沒必要一哄而起”。而且,南京很多拍賣公司的衰落與從業人員的素質有很大關係,比如有拍賣公司惡意定高價,一件拍品從起拍價喊到200萬落槌,主辦方卻説這個價格還沒到真正的底價,宣佈流拍,這樣就活活把市場做壞了。還曾經有拍賣公司搞虛價成交,製造所謂的拍賣“最高紀錄”,這樣下去,最後就失掉了公信力。而十竹齋能堅持下來,靠的就是素質,雖然“體量小”,但對買家和賣家都是負責任的。

拍賣紅火能帶動文化産業強盛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畫家宋玉麟對於南京拍賣業的低迷也頗為感慨。他説,南京是中國書畫拍賣最早起步的城市之一,1994年秦淮拍賣率先舉槌,後來又有金陵拍賣,但這麼多年來,發展一直不順。原因一方面可能在於從業者的素質、能力存在問題,經營方法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政策上的問題,比如開發票,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儘早出臺扶持措施。

他指出,中國書畫現在是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創作、展覽、獲獎,這一塊江蘇抓得很好,非常繁榮、非常重視;另一塊就是書畫市場,“也在蓬勃發展,拍賣圖錄從以前的一本兩本發展到現在的一場拍賣8本、10本都有,還有很多海外的藝術品回流與國內的拍賣嫁接。但在江蘇,不但不繁榮,還處於滯後狀態”。他嘆息“文化産業中書畫市場這一塊現在南京幾乎沒有顧及”,希望政府能夠進行專題研究、制定切實措施跟上,“比如十竹齋這塊牌子就可以好好做一做,金陵畫派好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能拍出好的價位。現在南京好的東西都在南京以外的地方出現,南京的買家也跑到外地去買,藝術市場冷冷清清,人家一拍多少個億,我們就幾百萬,十竹齋大概也就一千萬。”

他認為有關領導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並進行調研,多聽取從業人員的意見。至於具體做法,他認為“要抓定位,樣式上尋找新的突破。西泠拍賣就抓得很準,他們通過文房四寶、印章、硯臺這些很有特色的拍賣項目,一起步就在強手如雲的拍賣市場站住了腳跟,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帶動了書畫的拍賣”,此外,就是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比如少收佣金。“江蘇處於發達經濟的前沿,目前這種小敲小打的拍賣現狀,跟書畫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在他看來,政府的態度很重要,重視不重視很重要,“拍賣如果紅火,旅遊業、餐飲業都可以帶動。你想一場大拍,能夠吸引到多少人來南京吃、住、玩?!” 本報記者 馮秋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