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秋拍狂歡背後的三大玄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21 15:21:11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畢武英

  2009年11月22日淩晨兩點,北京保利拍賣夜場,一件吳彬《十八應真圖》以1.69億人民幣的成交額令在場的買家及觀客在驚喜與錯愕的複雜情緒中,對這個不眠之夜記憶猶新。資深行家顧大希甚至不吝溢美之詞地向記者表示,“這個時刻在中國的拍賣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古畫終於揭開了上億的天靈蓋!”

而揭開“天靈蓋”的不只《十八應真圖》,從10月開始,以京滬兩地為主戰場的拍賣季,各公司便以不斷刷新的紀錄相繼衝開了各個板塊的最高成交“封鎖線”。北京保利的齊白石《可惜無聲》冊頁以9520萬元的天價,不僅重新確立了齊白石作品的最高成交價,而且一舉打破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的成交世界紀錄。中國嘉德一把明“月露知音琴”以2184萬元人民幣高價令市場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創出明代古琴的最新成交紀錄。與之相應的,各大拍賣公司的總成交價,也在這個秋天無一例外地都打破了原有的最好成績。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三家公司的總成交額甚至都高達10億元以上。北京某知名拍賣公司負責人在描述這個前所未有的拍賣盛季時,毫不掩飾地表述著自己的欣喜,“從公司利潤來説,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在藏家與拍賣公司皆大歡喜的盛景下,是什麼推助了此輪秋拍的買賣熱情?畢竟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完全散去,藝術市場卻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在蕭條與狂歡中重新定位。欣喜的背後,是暗藏著宛如樓市般搖搖欲墜的價格危機,還是格局調整後夯實的市場基礎?

秋拍如果沒有劉益謙

自春天被曝光在拍賣市場入資兩億後,劉益謙便被一些視線奉為“英雄”,有些媒體甚至將春拍稱為劉益謙“一個人的春拍”。而秋拍時節,劉益謙不僅以1.69億元拍下吳彬《十八應真圖》,將中國古代書畫推向一個史無前例的新地標,而且他所一併收入囊中的齊白石《可惜無聲》冊頁(北京保利拍品)、清乾隆禦制紫檀木雕八寶雲蝠紋寶座(香港蘇富比拍品)以及其夫人王薇鍾愛的一系列紅色經典題材作品等重要拍品,令市場在咂舌的同時,更是將自身推入神壇。雖然記者在向其詢問秋拍總共買入了多大資金量的藏品時,一向毫不在乎的劉益謙表示還沒有來及計算,或者根本就沒有想著計算。但已有媒體曝料,劉益謙夫婦投入秋拍的資金不少於10個億。

如果這個數目屬實,那麼劉益謙一個人在秋拍的投入量,相當於一家大型拍賣公司的秋拍成交額。形象地説,以秋拍總成交額10.56億的北京翰海為例,僅劉益謙一人,就可以買斷該公司的所有拍品。

而相反,如果市場沒有劉益謙,今秋的拍賣盛季是否會有10億的資金憑空蒸發?盛季也是否會黯淡不少?

北京榮寶負責人劉尚勇認為,秋拍永遠不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市場,導致今年諸多板塊作品價格瘋長,特別是古代書畫涌現了幾件過億拍品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資金對藝術市場的覬覦。“以前我們藝術品和股票、房産的變化曲線不同步,後兩者開始跌了,藝術品才漲。今年秋天統一了步伐,這説明以前藏家用的是閒散資金,在股市和房産賺了錢後,挪用一些在藝術市場玩玩,以達到慰問自己的目的。但是,現在更多入場的買家將藝術品作為投資品種,並且顯然用的不是閒散資金,而是啟用投資資金,就使得和股票、房産同步。”

劉尚勇認為,一旦投資資金佔主導地位,就會影響整個藝術市場。他向記者解釋説,“早在5年前,拍賣圈就探討過這個問題,當時我們説,總有一天中國畫單件上億的事情會發生。只是以前的市場發展帶有自發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被金融資本改造。改造後,金融資本贏得話語權,它所指定的品類就很值錢。而且金融資本因為量很大,相對能控制一部分籌碼。”劉尚勇用股市中常用的“盤”來形容藝術市場,他説,“一旦能控‘盤’就好做,比如到底有多少張齊白石?明清瓷器到底有多少社會存量,當你基本把盤底摸清,將其‘控死’,漲跌就會掌握在金融資本手中,使得藝術品最終會變為財富的籌碼,”劉尚勇説,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都已被反覆改造過很多次,而國內的拍賣公司還沒有大規模地被重組、上市或者破産,金融資本對其改造還在雛形中。不過,劉尚勇已經發現,秋拍已有一些藝術基金介入,“雖然小試身手,但足以興風作浪,畢竟藝術市場的體量太小”。

而北京華辰負責人甘學軍更是認為秋拍的不可思議,除了今秋各大公司所徵集到的拍品堪為上乘外,也是金融熱錢對藝術市場的趨附。他説,“中國目前資金的流動性加大,錢變快、變熱,藝術品市場相對而言比其他市場附著力小,一兩個重量級的收藏者或者投資者對市場的影響就變得很大。”甘學軍説,“相信劉益謙今秋在拍賣市場的投入量相對其資本量來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對整個秋拍市場的效應卻是最大的。有的時候,一兩個藏家的撤出和加入直接導致了整個市場的變化。”甘學軍認為,從宏觀上看,熱錢的注入使得整個藝術品市場得以擴容,增厚,並因為價格效應引起了國際的關注。而從微觀上看,甘學軍又認為秋拍市場中呈現出比以往更濃厚的投機心理,“一些行家有時非常明顯地受到現場氛圍的影響,一件拍品,如果沒人舉,他也不敢舉,非要多人輪番競爭幾十個回合才覺得是好東西。這種方式,一方面是對這件拍品真實性和市場性的印證,但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他們的投機心理,都是買漲不買跌。”因此,甘學軍向記者強調了自己一慣的觀點,他説,微觀上,一些媒體渲染的所謂買藝術品必賺不賠,是一個神話。既然是投資就會有盈有虧。“比如某件東西,從一百萬,竄升到幾千萬,其中,投機的風險就非常大”。

北京傳是總經理賀新春,也認為秋拍的火爆並不是劉益謙一人的市場,“在吳彬作品的拍賣過程中,現場舉牌的不只劉益謙一人,還有3、4位來自浙江、山西、福建的買家和他競價,只是最後由劉益謙競得。”在賀新春看來,作為行內人,此次競價是真實的,也説明買家群體的資金比較充足。“這些市場資金,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對通脹壓力的預期,另一方面是國家前段時間的産業重組,使得大量資金流入投資者手中。”賀新春舉例説,“比如山西一些私人煤礦主,國家把他們的資産買斷後,會有一大批資金進入他們手中。另外,江浙一帶以前做輕工業的企業家,由於受歐美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産品不能像往常那樣出口,但他們有很多辦法讓資金回流。這些資金拿到手後,原來會考慮擴大再生産,但現在歐美市場的疲軟,使得擴容沒有必要,這些企業就會拿資金做別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投資藝術品市場。”

雖然拍賣業內都將秋拍出人意料的火爆歸結為投資資金對藝術市場的覬覦,但憑藉傳聞中10億的投入量而受到各方關注的劉益謙,在拍場的表現卻實在與投資無關。和其龐大的“金融帝國”相比,10億隻是一些閒散資金,他向記者説,“我買東西並不會考慮到將來的升值預期,吳彬的這件作品,買的時候也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爭的人多了,説明背後有很多人喜歡,價格容易被競價上去。”雖然,劉益謙對自己在秋拍的表現顯得漫不經心,但有知情人透露,涉足藝術品拍賣市場15年的劉益謙顯然比語言表現出來的更有“心計”。“劉益謙以驚人的價格將中國古代繪畫向前推了一步,雖然還沒有使其達到國際地位,但受到了國際的注目。而且,他很有眼光,15年中購藏的很多都是國寶級的作品。之後建美術館、將自己的藏品作展覽等,都是劉益謙今後計劃完成的事情。”該知情人認為,如果説劉益謙以一己之力,暫時佔據了拍賣市場的鰲頭,但如果再過5年,整個拍場依然以他為翹楚,就不正常,“這説明其他的中國企業家不懂得中國文化的魅力。”

2009年秋拍,行家的分水嶺?

不過,今年秋拍並不只有歡笑,在拍賣場的另一些角落,還坐著一群落寞的人。他們是一度在拍場遊刃有餘,憑藉多年的實戰經驗,將有升值潛力的拍品收入囊中,之後又添加一定價差,將拍品賣入藏家手中的行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家向記者表示,由於整個秋拍的基礎價位普遍拉升,使得自己的購入成本大幅增加,原來心儀的拍品買不到了,雖然京城的幾大拍場依然每場必到,但基本顆粒無收。該行家説,不僅他一人,很多行家今年的境遇都大致如此,面對突然高升的拍品價格,他們不得不在形式沒有明瞭之前,暫時處於觀望狀態。

其實,藝術市場資深觀察人孫煒早在秋拍剛剛開始時就已經注意到行家日益顯露的窘境,他日前向記者透露,這種因“斷貨”而産生的恐慌情緒瀰漫在行家群體。很多人對未來感到迷茫。而擺在他們面前的出路,仿佛只剩下了堅持亦或轉行。

但上海工美負責人廉亮認為,行家並不會撤離這個市場,因為多年的經驗積累,使得其擁有足夠強的力量來抗爭,今年秋拍中表現出來的恐慌及不知所措,只是他們覺得突然,而處於暫時的調整期,從長遠看,行家還是拍賣市場的主力軍,他們不會走遠。

然而,和廉亮的樂觀情緒不同,資深行家顧大希已經真切地體會到秋拍所帶來的一絲寒意。他説,今年的勢頭已經可以看出,類似劉益謙這樣的大買家出手後,阻止了後進場買家能夠再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國寶級的拍品,他們必須出更高、更有吸引力的價格才能將拍品收入囊中。而擁有這樣資本實力的除了極個別人以外,就是一些企業實體以及集團。這樣,很少的幾個經濟體,就能將國寶級的拍品壟斷。在這個級別之下,拍場的拍品按精品及普通品等級再次劃分。這是目前行家所能“玩”得了的部分。可是,前幾年中國書畫曾經有過一次被顧大希稱為“亂漲一通”的時期,當時,中、小名頭畫家作品價格“漲得很厲害”,所以,很多行家至今手中仍然囤有很多這類作品,在整個市場“追精”的情勢下,這些中、小名頭的作品便難以脫手變現。顧大希説,好在自己手頭都是在中、小名頭之上的作品,因此,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幾件這樣的作品賣掉,換得一張更高層次的作品,逐漸為自己的藏品換血。可是,隨著市場價格基數的攀升,雖然也有一些行家像自己一樣以多換精,但如果實力不夠,更換幾幅之後就沒有後勁了。“現在一張好一點的齊白石都要三、四百萬,這次在南方某拍賣公司,一張半開大小的吳湖帆梅花,竟然都要賣到54萬。而普通行家的家底都在500萬左右,一張齊白石可能就已經讓你出局了。”顧大希説,今後普通行家發展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少,據他估計,此次秋拍已經令50%的中小行家出局。

對於面臨出局尷尬中的行家,甘學軍認為,2009年的秋拍,或許正是一個建立經紀人秩序的契機。“內地的經紀人,生存空間很小,很多企業家、藏家都願意親自在拍賣現場操盤。而這在香港以及歐美國家都是很難看到的。”甘學軍説,雖然藏家的直接參與,會帶來很多隨行人員,為拍場造成一種水泄不通的熱鬧場面。但他們也會因為擁有的財富而忽略很多細節,一件拍品,更會由於人為感性的因素,比如臨時決定將對手“壓倒”而被貿然買進。相比之下,行傢具有更加專業的知識,他們的交易是理性的。隨著拍賣日趨求精,行家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行家應該利用自己多年的專業知識,幫著藏家考證作品內涵、來源、出處,從而將自己的身份轉換為經紀人。

不過,甘學軍也認為,目前中國一些藏家對經紀人並不信任,“經紀人的專業性還不夠,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職業操守也不規範。很多藏家抱怨由於經紀人的不規範操作,使得藏品的真假或者價值的高低問題都産生誤差,從而為自己帶來損失。”由於缺乏對經紀人的信任,甘學軍在自己的拍場常常能接到來自藏家這樣的電話委託,“他們和我説,‘先不要舉,看看有沒有人競價’,如果我告訴他現場有幾個人正在舉,他才説參與競拍,如果沒有人競價,他也就不參與了”,甘學軍説“有的時候會讓人替他著急,明明是好東西,而且沒有人應價,電話委託那端就是放棄舉牌。”

而另一方面,甘學軍又認為,對於剛剛進場的買家,特別是新近露頭的金融界、企業界機構、負責人,尤其需要經紀人的介入。“比如一個上市公司的負責人,他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他需要有人給自己的收藏提供評估意見。”另外,甘學軍還補充説,除了建立經紀人秩序,今年秋拍後,市場投資、投機的氛圍越來越濃重,反倒也給專業的行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使得他們走向一條更加專業的路子。“每個拍場都有幾件焦點拍品,其他的一些拍品並不受人關注。這就考驗了行家的眼光,如果能一口舉下來,就是漏。”除了憑藉實力堅守拍賣陣地的行家,據北京傳是負責人賀新春了解,從去年開始,業內一些有名的行家就拓展了新的發展方向。“他們開始涉及一些實體行業,比如畫廊、策展機構。”賀新春並不對行家的未來表示擔心,他説,這些行家有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便進入這個市場,一路見證了藝術品市場的成長。憑藉自身的眼力,目前活躍市場的資深行家都積攢了3000到5000萬的家底。“但是,今年的行情,使得行家不僅買不到東西,而且賣得也比較少,相反,由於春拍市場的回暖,藏家在秋季拿出了大量精品上拍。”賀新春解釋説,行家通常手中不存貨,如果是市場認可的精品,可能早在秋拍之前便轉手了。“今年行家買不到東西,很痛苦,因為他們每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都需要電腦票往來、住宿等成本。貨源的緊張,會使行家下更多功夫去拍賣場外找作品。”賀新春説,“這對於他們來説,是機會,但也可能是被淘汰的過程。”

紅色是否就是經典?

2009年11月18日,劉益謙夫人王薇多年來陸續從拍場舉回的百餘件紅色經典系列作品,在上海美術館展出。有評論認為,此次展覽作品足以與國家一級美術館館藏作品相媲美。在業內引起轟動的同時,京城各大拍場也藉建國60週年的契機,將紅色經典列入專題。有分析人士稱,各大拍賣公司和“紅色”相關的拍場,大大小小不下10余場。然而,就在南北雙方都浸染在一片紅色之中時,有人質疑,“紅色是否一定就是經典?”

西泠印社董事胡西林認為,紅色經典只是一個叫法而已。這個板塊真正的經典部分應該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能明白一些作品中代表的事件。他們甚至能夠了解,有些題材在當時受到圍禁,保存到現在就特別有收藏價值。

而甘學軍認為,紅色未必都是經典。“他們是特定政治氛圍下的創作。”甘學軍説,其實紅色題材的作品,在市場中魚目混珠,“我們在徵集的過程中常常能遇到假畫。因為文革的作品很多不署名,而且無論材質、製作方式都非常粗糙。此外,當時的美術專業人士為了貼近群眾,會在藝術手法上故意表現出非專業性,很容易被仿製。”甘學軍認為,對於該板塊不應盲目追捧,“收藏時首先要防假。其次,要選擇最能夠代表那個時代印記的作品。而經典部分一定是有限的,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被王薇這樣的大藏家先行一步獲得。下一步的挖掘整理工作將會更難。”

劉尚勇認為,雖然該板塊中的經典是少數,但紅色題材作品是國家著力打造的主旋律,即國家的核心價值,“只是這個價值,原本沒有進入市場,基本收藏在美術機構,博物館,或者行政機構中,不是老百姓玩的品類。其市場價值並未凸現。”在劉尚勇看來,2009秋拍後,紅色板塊的價值將被拉升,並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劉尚勇將紅色題材作品稱為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御用文化”,“革命犧牲了成千上萬人,才換得這麼點革命精神,留下這麼點作品,難道沒有價值?市場一開始不理解它的價值,現在終於有人挖掘出它的光芒,有計劃地收購它。等到一旦國家也重視到歷史留存的這個板塊,或者它所體現的精神價值,那麼紅色系列還將迎來又一次的啟動。”

不過,劉尚勇也認為,紅色題材中的大部分並沒有藝術價值,屬於“垃圾系列”,因此,要想選到真正的經典,他建議,首先看看該作品是否在當時得到過大規模的出版,比如,是否被印在了郵票、宣傳畫上?“如果一旦受到政府行政手段的大力推薦,則宣傳成本、社會成本就已經被注入到這張作品中,價值自然不可估量。”

本文發刊之際,京城拍賣的壓軸大戲匡時秋拍即將拉開帷幕,素以人文品味著稱的匡時,能否藉古畫掀開的上億“天靈蓋”,一飛沖天,我們將拭目以待。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新資源 新變化 新視野——2009秋拍市場熱點頻現
· 中國書畫:"億元拍價"成今年秋拍獨特風景線
· 保利秋拍當代藝術:買家清醒 賣家嘆氣
· 中國嘉德09秋拍15.33億拉升藝術品拍賣市場
· 11月,秋拍吹響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