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香港蘇富比林家如:成功消化薩奇的藏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30 20:58:53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本月初在香港圓滿落槌的香港蘇富比秋拍,其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發出了市場回暖的明確信號,相關業務負責人林家如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拍賣結果顯示,當代藝術市場回暖信號明確: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大同志》系列作品再度拍出了100萬美元的價格,中國內地的買家從以往的17%增加到逾40%,當代藝術有了許多新買家。

對拍賣結果感到意外

林家如認為,這次專場拍賣給出的資訊是正面的。張曉剛的《大同志》系列作品又拍出了上百萬美元的價格。對此,國外媒體也作了報道,驚呼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作品又回到了高價的水準。

她還表示,買氣的回升從不同層次的拍品中都可以看到:觀念藝術部分拍得也很好,如黃永砯、陳箴等人的作品都高價成交。此外,年輕藝術家也表現出色,如李松松的作品拍到了200多萬港元,仇曉非的作品也拍到了70多萬港元。

成功消化薩奇藏品

談到市場關注的那批來自英國薩奇畫廊的拍品,林家如謹慎地表示,委託人要求拍賣行保密,因此她不便點名議論。不過她又指出,其實有心的買家,包括相關的媒體已經從拍賣圖錄的著錄記載中了解這些拍品,因此也是公開的秘密。她強調,從拍賣結果看,市場的反映很好,比如那張高價成交的張曉剛的作品給她一種驚喜。她認為,這次成功地消化這些拍品,是因為策略的成功,亦即價格的把關。如曾梵志的一件作品估價50萬港元,結果拍到150萬港元。而他的另一張作品藏家堅持底價280萬港元,估價明顯偏高,結果流拍。顯然,估價很關鍵。

她還表示,有的藏家把藏品拿出來拍賣是迫不得已。薩奇的東西許多是在2007年高位買進的,有的是拍賣場上收購的,未必有什麼盈利。

內地買家大增

她認為,市場回暖得益於買家群體。她指出一種今年的新現象:中國內地的買家從2000年以來一直較少,不到17%;但今年卻超過了40%。她還表示,不僅在當代,而且在香港蘇富比的各個部門,包括名貴腕錶都是如此。國內買家這樣的情況在香港蘇富比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她還指出了拍賣場上值得關注的現象:有許多新買家殺入。他們選擇的都是“藍籌股”:知名度高,價格透明。他們認為這些作品的價格已回落到底,並認為當前市場的低價正是最後的撿漏機會。這些新買家的出價特別狠。

她還指出,當代藝術的國際買家中也有新買家。她透露,中國當代的買家群體非常國際化。根據香港蘇富比客服部門的報告,除了手錶外,這是香港蘇富比各項拍賣業務中最國際化的項目。很多新買家來自不同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印尼等。

市場趣味悄悄變化

她還表示,對拍賣人們通常只關注指標性的、知名的藝術家,其實這一輪市場調整中許多藝術家已經消失了,大家沒注意。她還認為,收藏也在跟著變。最近從中國內地著名的當代藝術收藏家管藝那裏得知,他最近的一個收藏是買下一個藝術家的一份計劃書。她相信,中國當代藝術需要的是新的創造,對西方來説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非學習模倣已經過時的西方的東西,如蔡國強,他的市場就始終是穩定的。

她還表示,目前中國內地欠缺的是好的策展人。artnet最近所做的百強榜中,上榜的以策展人與畫廊為主。但在中國還沒有獨立策展人的生存環境,而是市場在影響藝術。不過她又表示,中國的藝術體制會不一樣,一開始就是藝術家的工作室直接面對藏家。因此,在中國畫廊角色也許會與西方不同。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Steven A·Cohen拋出蘇富比股份
· 13億港元!香港蘇富比打響今年秋拍第一炮
· 從細節看門道——香港蘇富比2009年秋拍走筆
· 紐約蘇富比秋拍仍有好戲在後頭
· 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