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大芬式油畫:“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犧牲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26 19:36:06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劉曉丹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加工企業遭受重創。中國的藝術産業也難逃此劫:2008年下半年,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幅縮水,北京798藝術區等處的畫廊經營慘澹。但實際上,比這二者受衝擊更大的,是深圳大芬等地的“油畫村”。

深圳大芬的油畫村,曾經被稱為“中國文化産業的奇跡”。

距深圳羅湖口岸僅10公里之遙的大芬村,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油畫第一村”。2004年,該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産業示範單位”;2005年,該村從事油畫生産和銷售者445家、畫師8000余人,商品畫出口2.8億元人民幣,其中90%銷往歐美及中東;2006年,該村油畫産品佔世界油畫市場份額的60%。與大芬油畫村同樣風光一時的,還有被稱為“世界三大商品油畫産地之一”的廈門烏石浦油畫村,2006年,該村已擁有畫商200多家、畫師4000余人。

在中國文化對外貿易逆差的背景下,大芬等地的商品油畫是唯一絕對順差産品,成為中國文化産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典範。

然而不幸的是,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讓大芬式的油畫産業全線告急。

在2008年秋季的廣交會上,整個大芬村幾乎“顆粒無收”,而以往,他們在該展會最少能簽單兩三千萬元,甚至還接到過四五千萬元的大單。通常年底會人頭攢動、訂單紛至的大芬油畫村內,2008年12月的國外訂單減少八成。銷量的驟跌使該村的部分油畫企業瀕臨倒閉,資金鏈斷裂的畫商只好轉讓畫鋪,大批畫師則背起畫板,奔赴京滬等地謀生。與其相似,廈門烏石浦2008年的海外訂單量銳減1/3以上、金額過億元。

是什麼導致“油畫村”如此不堪一擊呢?

原因在中國油畫的産業模式裏。中國油畫産業有兩個主要類型:一是以北京宋莊藝術集聚區為代表的“原創型”;二是以深圳大芬油畫村為代表的“複製型”。前者以獨創性為特徵,滿足投資和收藏需求;後者以大量複製為特徵,滿足大眾的裝飾需要。

企業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産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以“複製”為特徵的大芬油畫,市場競爭力有無法克服的缺陷。

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競爭狀態有兩種: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所謂的“完全競爭”,存在於眾多規模較小、且生産同質産品的企業之間。“完全競爭”性行業的根本特點,是産品的同質化。因為每個企業的産品沒有性質的差別,可以相互替代,所以,對於完全競爭性企業而言,市場價格是既定的,任何産品的定價如果高於市場價將被市場拒絕。作為被動的“價格接受者”,這些企業只擁有生産數量和生産方式的決定權。

大芬的油畫生産,是同質化的。從1986年開始,香港畫商率先在大芬村招收畫工,創辦油畫工作室,畫工們按工序分工合作,以流水線方式複製世界名畫。因為大芬油畫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生産,成本大大降低,很快佔領了國際市場。此後,流水線式的複製一直是“大芬式油畫”的主要生産方式。據説,僅大芬村所複製的《蒙娜麗莎》,就多達數十萬件。

大芬村的成功之道,不在於高品質,而在於低成本優勢。內地提供的大批專業和業餘畫工,保障了中國“複製油畫”行業的廉價人力資源。但正是由於該行業的低級技術含量,使大芬油畫獲益後,當地從業者的數量急速膨脹,並引起其他地區爭相效倣。産品的同質化和進入的低門檻,造成了行業內的生産規模激增,處於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複製油畫”産業,越發喪失了價格的自主權。

其實,農業是最典型的完全競爭行業。因為各個農場生産的小麥或玉米,幾乎沒有區別,其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而同質化的“大芬式油畫”,無異於莊稼地裏的小麥或玉米,它與許多貼牌加工的外向型企業一樣,必然會陷入被動的完全競爭狀態之中。

“大芬式油畫”在外部需求景氣的時候,尚能勉強獲取微利,但一旦遭遇市場壓力,必然失去狹小的生存空間。抱頭鼠竄的厄運,幾乎是命中註定的。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嘉德秋拍颳起紅色旋風
· 袖珍畫報全景再現“開國大典”
·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次與布魯塞爾藝術商店開展合作(圖)
· 蘇富比金秋盯上亞洲懷錶市場
· 中國書畫:“中級”藏品更有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