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藝術家們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中外藝術家太行山對話漸漸接近尾聲,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們從陌生到熟悉,開始分外珍惜在一起進行藝術交流的時光。今天有一隊藝術家來到了安陽市參觀殷墟和中國文字博物館,這兩座博物館一為文物陳列一為文字發展歷史展示,無論是殷墟還是文字博物館都承載了數千年的歷史,中外藝術家們在博物館中與歷史對話。

中外藝術家們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合影留念

上午一到安陽市,中外藝術家就直奔甲骨文的發現地殷墟而去,在宮殿宗廟遺址的朱紅色建築群中有一個用甲骨形狀做成的噴泉,在噴泉的水池中有一群魚兒。在藝術家袁順的眼中,這群魚兒就像是一個流動的太極八卦圖,自有一番天地之道蘊涵于其中。在殷墟中展出了在此出土的鑄銅陶范、銅戈、青銅矛、銅圓鼎、銅方鼎、方彝、銅爵、石磬、動物形制的玉器,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殷商時期器物。

中外藝術家們觀看博物館陳設

甲骨文的發現可謂是“一片甲骨驚天下”,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之一,甲骨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是殷商時人們記錄占卜的方法。藝術家們對於甲骨文很感興趣,紛紛在在甲骨文寫意書法展的長廊中駐足鑽研。南韓藝術家柳時浩驚嘆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來到殷墟才知道文字的源頭,比如‘沐浴’原本字義是分開的,‘沐’為洗頭,‘浴’為洗身。”

俄羅斯藝術家謝夫楚科認真觀看博物館藏品

美國藝術家傑弗裏開玩笑的説道:“聽説殷墟的婦好墓隨葬品裏有最早的火鍋形制的器皿我早就很想來看看了,沒想到還能在甲骨文裏看到能讓我想起火鍋的象形字,比如説甲骨文的‘鄉’字為兩個人坐在一起吃飯,中間的烹煮器皿寫得很像是火鍋的形狀。”

中外藝術家們觀看博物館陳設

下午中外藝術家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這一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以一種敘事性展開,從中國傳説中的倉頡造字開始一直到甲骨文、金文,再到篆、隸、草、行、楷書,再演變到現代漢字,整個文字博物館可謂是梳理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字歷史,也同時展出了多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字。中外藝術家們在對中國文字有了一個宏觀把握之後不禁為中國文字而折服,而書畫也本是同源,藝術家們紛紛表示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像是讓他們找到了文化的根基所在,為今後的藝術創作激發出了新的靈感火花。

中外藝術家們觀看博物館陳設

中外藝術家們對甲骨文産生濃厚興趣,仔細辨認文字

希臘藝術家瑪麗安娜拍攝甲骨文

德國藝術家尤塔·波波與旅德藝術家袁順

6月17日 中外藝術家太行對話第九天:探尋文明源頭

  中外藝術家太行山對話漸漸接近尾聲,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們從陌生到熟悉,開始分外珍惜在一起進行藝術交流的時光。今天藝術家們在博物館中與歷史對話。

來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8 01:55:02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
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上一頁希臘藝術家瑪麗安娜與美國藝術家傑弗裏觀看博物館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