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當代青年藝術家創作研討班首屆研討講座的最後一講——第13講由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孟海東為大家演講。他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國外七年的見聞以及接觸的諸多藝術家的心得感受為大家談了“關於當代藝術的若干思考”問題。
首先他談了似乎大家都知道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觀點的一個問題——什麼是當代藝術?他引用了美術評論家水天中的觀點,從時間性、思想性、觀念性上解讀和回答了這個問題:
1.時間性:美術史論界,一般把從上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的藝術稱為當代藝術,在時間階段的劃分上孟海東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是79年以後,也有人認為是85學潮以後,如以李憲庭、高明璐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為標誌。
2.思想性:當代藝術的觀念、形式、藝術語言與傳統的藝術有所區別,有一種説法“打開歷史的抽屜你會發現味道。”當代藝術與傳統不會割裂,但就表現內容而言,當代藝術反映最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政治、經濟和人的生存,即藝術家到底要在作品中反映什麼問題?
3.觀念性:1848年以前,藝術在盧浮宮被封存了,經典到此終結。以後的抽象、達達等藝術形式越來越向觀念和行為靠近,所以西方當代藝術不被我們所理解,如裝置藝術,人們覺得他們很醜,認為當代藝術不是藝術,不美。實際上這裡忽視了思想性。當代藝術中具有強烈的思想性以及符號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從傳統語言中找到自己的創作符號?實際上非常難。
隨後,孟海東就中國當代藝術的特徵、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以及北京798藝術節等相關項目及政策等問題進行了解讀和闡述。他認為,展示當代藝術名家、大力扶持當代藝術新人是基金會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基金會不斷加強與當代藝術家的交流合作,2007年選送兩位青年藝術家代表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赴德國創作交流。目前,基金會已經與德國、日本和南韓等文化機構建立了互派藝術家交流的機制,這一平臺為青年藝術家的培育創造了條件。
最後,孟海東談到,據預測,2020年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金額將達到千億元人民幣,市場仍有巨大的機遇。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面前,冷靜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長遠發展,一個以低盈利、長期收藏和學術贊助為基本內容的基金會體系較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純粹商業資本投資體系,應當更有利於當代藝術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他希望中國的藝術領域、藝術院校能夠有自己的,在世界上立得住的藝術本土理論,而不是現在的以西方藝術標準為標準,希望更多的評論家、藝術家介入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