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當人們談起設計時,人們會説它是一件漂亮的傢具,一張戲劇海報,一輛小汽車;今天,設計仍然是傢具、海報、汽車……,但它也可能是一件由機器人做出的有趣椅子,我們在電腦上敲打出的漂亮字體或者在App store裏下載的各種手機客戶端。今天的設計已經超越了物質化的媒介,進入設計的電子化、數字化和交互時代。
從前不久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宣佈其電子遊戲的第二輪收藏計劃以來,圍繞電子藝術、互動設計的話題便不斷見諸於各類報章網路。從Martin Wattenberg、Lisa Strausfeld、Jonathan Harris將交互設計的作品和概念介紹給公眾以來,交互設計已經全面介入我們的生活。如果過去我們説它是一種未來的設計趨勢,那在今天,它已經成為一個切實存在並正引領和創造著這個時代人類新的生活、行為和思維方式。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互動設計的評價體系、觀念領域和創作方式,記者採訪了交互設計師師丹青。(羅德島藝術學院數位媒體系及建築系講師。執教新媒體同城市設計及建築設計的交叉學科課程,並主持創意編程工作坊。2011年主持柏林藝術大學媒體系互動式鐳射系統研發工作坊。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遊戲是交互設計領域的典型代表,如何看待MoMA兩輪電子遊戲的收藏行為,這表明瞭博物館怎樣的潛在意圖?
師丹青: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一收藏行為本身更像是一個行為藝術。電子媒介困擾大部分數字媒體藝術家的一個原因——電子媒介不適合收藏,不適合進入傳統的博物館、畫廊、策展人體系,它不像國、油、版、雕。收藏價值需要有物化的東西承載。電子媒介的可拷貝性使得它僅僅可以被展覽而很難被收藏,我覺得這只是表明MoMA的一個態度,它不是趨勢。它只能證明,從藝術、設計的某種層面來講,電子遊戲是有價值的。
Gamefication“遊戲化”是新媒體藝術和互動設計領域目前非常大的趨勢。交互設計師設計的是一套規則和邏輯,以下棋為例,交互設計師可以安排機器與人下,人與人下,人通過機器與另一個人下,也就是設計規則讓人或機器執行,這很像遊戲,遊戲特別適合做交互藝術的形式。
如何看待交互設計的未來趨勢?
師丹青:物質的媒介永遠存在。現在數字從物理世界中脫離出來出現數字虛擬,我覺得大的趨勢是螺旋式上升的。整個電腦、交互領域大的趨勢,原來叫圖形化的界面設計,現在叫自然界面設計。也就是説,越來越多的互動設計希望回到物理世界,回到現實中看得見摸得到的世界,但又不是倒退,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當物的世界被數字化之後,我們可能又會借助交互設計創造出對物有更高層次的體驗的東西。交互設計是最容易與各個學科産生關聯的設計門類,未來會與整個“科學”這類學科産生更多的結合。比如去年有一位希臘藝術家,他利用美國宇航局吸收太空微粒的玻璃,這種玻璃的成分與空氣成分的比例是一樣的,他用這種物質的特性做了很多關於天空、人與自然的哲理化的設計。這件作品從材料來講不是數字化的,它僅僅是化學的分子式出來的東西,它也不交互,但是它是藝術與科學的一個有意思的結合。現在大的趨勢就是通過交互設計引起更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會産生更多更新和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您關注的交互設計方向是“媒體建築”,請談一談您在建築領域實現建築與人多層面互動體驗的方式?
師丹青:媒體建築其實是一個智慧的空間。現在大家都講智慧的城市,“smart”是現在大企業和科研單位感興趣的一個概念。比如説這個樓是智慧的,它的內部感測器保證空調達到最有效地運作,燈不會浪費電。這是功能性的。智慧是整個建築作為一個媒介能夠與人更深入的互動,不只是功能性的智慧,而是空間中人與建築的關係,簡單來説就是設計師通過建築向人們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建築體量很大,人能互動的範圍相對小,設計師要通過有限的觸覺讓人們與建築局部互動,同時人在建築內部的漫遊也會帶來對整個建築整體體驗的提升。
我曾經在德國做過一個項目,荷蘭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動物園,建築師設計了一個三層樓高的方盒子建築,整個方盒子裏都是led螢幕,這是最簡單的媒體+建築的形式,但是並不是説樓的內部貼上LED就是媒體建築,如何體驗是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設計團隊根據主題“微生物館”設計了一套系統:每位觀眾進入場館時統一用指紋識別的方式買票,買票之後觀眾會在虛擬顯微鏡下看到自己手指上有一個小方盒子,這個小方盒子與這座方盒子建築的外形一模一樣。觀眾帶著手指上的小方盒子進入館內與60多個展項的各種微生物互動,觀眾可以選擇收集他們,這時小方盒子就會變成虛擬的微生物籠子,遊戲的概念帶入進來。收集完成之後,虛擬的小盒子與大方盒子建築會有一個同步,所有收集到的微生物影像都會投射到大盒子建築上,通過大小方盒子體量的對比和微生物影像置換會帶給觀眾很強烈的體驗感、遊戲感和參與感,這就是這個互動設計的理念“the zoo on your finger”。通過主題,以特別量身定做的多媒體、交互和遊戲的方式把三者結合起來傳達這一理念。
交互設計中,人的“行為”與設計的關係是怎樣的?
師丹青:交互設計一種是基於人的自然行為,比如説,在遊戲當中,遊戲中的角色伸手打一拳,它前面的怪獸會倒下,這就是基於人的自然行為來設計遊戲方式。除此之外,交互設計還可以引導人類新的行為方式的出現。比如iphone兩個手指放大螢幕這一行為的出現,過去人們沒有這種體驗,現在又特別習慣。一種媒介出來,人們會學習、熟悉進而習慣它。再比如説,荷蘭設計師設計的一種水龍頭,它靠一串紅外線感應器感應人的行為,招招手,水就流出來,這種行為是不自然的又是自然的,以前我們沒有招招手水從水龍頭裏流出的經驗,但我們有招招手人過來或者小貓小狗過來的經驗,這個設計等於把這兩種情景結合在一起。擰水龍頭的動作是工業時代教給大家的行為,那個年代的科技提供這種媒介讓人們學習如何操作。互動設計與人的行為一定是新的媒介出來,人適應它最後變成自然經驗的一部分。(臺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