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的守望——西泠印社一百一十週年啟示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9 11:30:39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西泠印社

2013年是西泠印社創建110週年。近日,記者走進這個百年名社,追尋其走過的歷史足跡。

從杭州西湖孤山南側臨湖一個月洞門進入,粉墻黛瓦、滴檐漏窗、館閣廬樓撲面而來。沿曲徑登臨孤山之巔的四照閣,整個西湖景色便奔來眼底。

四照閣內,茗香浮動。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微網志]教授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天下第一名社”

1904年春日,杭州丁仁、王褆、吳隱、葉銘四位印人聚集孤山,提出了一項倡議:成立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

西泠印社——我國第一個金石篆刻學術團體從此誕生。在金石篆刻藝術日漸衰落之時,他們承擔起存亡繼絕、重振古老印學藝術的重任。

此後10年,四君子精謀劃、巧佈局,在孤山建起一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相映襯的園林。

西泠印社建社後一直沒有社長,四君子雖均為飽學之士,但都是謙謙君子,誰都不肯當社長。最後請吳昌碩領銜。

吳昌碩,清代最後一位藝術大師,現代第一位藝術巨匠,詩書畫印造詣均登峰造極。

昌老的大旗豎起,各方印人齊集,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等加盟西泠成為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連日本印人長尾甲、河井仙郎,朝鮮人閔園丁等也前來加盟,成為海外社員。印社團結、聚合國內外書畫篆刻家,推動篆刻藝術的國際交流,影響播及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

1921年秋,“漢三老諱字忌日碑”被日本文物商買走,西泠印人聞此,震駭莫名。此為南方發現僅有之漢碑,其文物價值無可估量,若被日本人買走,是中國人的恥辱!西泠印人發動社會各界捐款,硬是將已裝船待運的石碑贖回。

西泠社員在民族大義面前表現出風骨和操守。抗戰爆發後,西泠印人絕不與日偽合作,停止了印社所有活動。

戰亂中如何保護印社?雇人照看!停止印社所有活動期間,他們靠刻章、寫字、畫畫維持生計,經濟已很困窘,卻省下錢按月寄給守護者發工資,如此堅持了8年。正是這種無私的守護,印社方在兵燹浩劫中倖存。

1949年,丁仁病危,臨終囑託將印社交給人民政府,唯一的要求是保持社名不變。就這樣,半世紀苦心經營的印社無償交給了國家。

正是幾代西泠人的保護,才使百年名社能延續至今。

然而,進入新世紀,西泠印社卻面臨著新的考驗。

浴火重生

2002年暮春的一天,時任浙江省杭州市委書記的王國平走進西泠印社杭州書畫社,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頹敗景象:簡陋的辦公條件,破舊的辦公設施,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印章散亂堆放,連個盒子都沒有……

“你們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啊!”王國平嘆息道。

此時的西泠印社已陷入困境。

此次調研後,杭州市委決定,由時任杭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國美院教授的陳振濂出任副社長兼秘書長,主抓社務;時任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王玉明出任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主任,主抓行政事務;調杭州市經委錢伯皓出任社委會副主任,主抓轉企改制。

陳振濂與王玉明、魏皓奔前後兩任社委會主任精誠團結,配合默契,開展學術研究、對外交流、人才培養,雅集時恢復公祭印學先賢、舉辦社員作品和藏品展覽、開展鑒賞研討等活動,延續了傳統文人結社的聚會方式。

曾幾何時,印社連活動經費都沒有。錢伯皓到任後,發展文化産業,成立了藝術公司、鑒定評估中心、拍賣公司。印社産業扶搖直上,拍賣公司成為“江南第一拍”,2011年秋拍,拍賣額達到15億元。

改革使西泠印社藝術産業兩翼齊飛,百年名社終於浴火重生,重現輝煌。

藝術的孤島

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而文化的血脈,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離不開傳統,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才能夯實文化基礎,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西泠印社這個文化孤島所守望的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脈精髓。“西泠印社是我國藝術史上一種獨特現象,一個藝術孤島。110年來,她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不為時尚所惑,不為世風所動,不為利益所誘,保存、傳承、復興、發展著金石篆刻藝術。她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偶像,一個圖騰,一個精神維繫,孤島所守望的便是原汁原味的古代至近世一脈相承的中國文人君子文化。”陳振濂説,“西泠印社,是中國文人君子的精神孤島,藝術的孤島,文化的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