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奧賽珍藏展:展現一首渴望真實的史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7 11:42:01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法國奧賽博物館珍藏展展出的歐仁布蘭作品《宣傳》。畫家著意細緻入微地描繪人物的臉,並縮小空間的深度,造成一種被壓扁的錯覺,賦予整體一種超現實的意味,這也是畫家獨有的自然主義特點。 

法國奧賽博物館珍藏展展出的歐仁·布蘭作品《宣傳》。畫家著意細緻入微地描繪人物的臉,並縮小空間的深度,造成一種被壓扁的錯覺,賦予整體一種超現實的意味,這也是畫家獨有的自然主義特點。

居伊·科熱瓦爾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法國館展出了奧賽博物館的7幅完美傑作,獲得了中國觀眾的如潮好評。兩年之後的當下,恰逢中華藝術宮開幕,奧賽博物館再次攜珍藏作品來滬。中華藝術宮脫胎換骨于由何靜堂先生設計的“東方之冠”——舉世矚目的中國館,它坐落于上海文化、遺産的地標區域,猶如一座火紅鮮亮的燈塔。作為連接中國古老傳統和炫目的現代特色的紐帶,該館卓越出色的環境足以令全世界的博物館稱羨,相信必能成功舉辦此次奧賽博物館87幅珍藏作品展,展現19世紀的法國在技術、智識和藝術領域遭遇的深刻變革。

奧賽博物館藏有創作于1848-1914年間的法國國家收藏品,這半個多世紀雖然彈指須臾,卻更疊頻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審美變革。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説的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工業革命,讓人們意識到歷史在加速前進,這一發現既振奮人心,又令人不安。衛生保健學的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起步,大大改善了大眾健康狀況,技術的進步雖然讓人們有閒暇享受人生,也提高了生活水準,卻也使人類和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帶來反常的壓力。人們一方面將工農業生産的飛速發展歸功於機器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卻哀嘆農民工人的工作條件艱苦卓絕,痛惜工業化令我們不得不犧牲一些風景。社會騷動時有耳聞,反過來會推動政治進步,這一現象在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年)規模尚小,至第三共和國(1870年起)時産生的影響更加意味深長,但也加深了人們對社會動蕩的恐懼。為回應兩極分化的傾向,藝術家們探索不同的途徑積極創新,迎接攝影等新技術進步對繪畫發起的挑戰。他們不像先輩或大部分同代人那樣專注于古代題材,反而汲取新文明為己用,因為這新文明也是屬於他們的。

所以,“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法國奧賽博物館珍藏”展覽的作品希望展現一首“渴望真實”的史詩,但這真實中仍會保留日常生活的些許詩意。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象徵主義一起構成理解該時期法國繪畫的重要關鍵,它在我看來無比珍貴,因為當時攝影技術剛剛興起,電影尚在襁褓中——1895年面世的第一部電影對一系列使圖像連續運動的手段大加褒獎,自然主義讓我們清楚看到,繪畫在審視與圖像的新關係後發生的變革。然而,我們為展覽定下這一主題更多的是為了符合中國參觀者的口味——我們感到慶倖,這一群體正在日益壯大——畫作中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恰恰呼應了中國21世紀發生的變化和中國當代藝術中一些豐富多彩的發展方向。所以,奧賽博物館非常自豪,能帶領中國參觀者領略19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家的才智和精神。從卡米耶·柯羅到歐仁·布蘭,還有朱爾·巴斯蒂安-勒帕熱,後者創造了一個畫派,其教誨影響至今——本次展覽匯集了所有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使者、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藝術家的作品,讓中國觀眾有機會一睹其詳。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讓-弗朗索瓦·米勒《拾穗人》中動人心弦的謙卑,康斯坦·特魯瓦永《清晨去勞作的牛》中無與倫比的現場感,羅薩·博納爾《尼維爾內的犁耕》中辛勤耕牛的力量之美,還有朱爾·布勒東《拾穗的女人》中堅強厚實的身影。除了田園風光之外,本次展覽還將向參觀者展示自然主義繪畫並不局限于鄉野,它逐漸將畫筆伸向了都市和工業社會,無論是亨利·馬塞爾·馬涅的《建築師》和阿爾貝·埃德費爾特的《路易·巴斯德》,還是拉法埃利的《養病的老人》和斯坦倫的《撿煤女工》,無一不是鮮活的證明。大家將會了解到19世紀法國的輝煌榮耀和貧困苦難。

(作者係奧賽博物館主席,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