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價格的上漲引發對藝術市場監管的擔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5 13:18:0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當世界上一部分最富有的人為這一季紐約春拍聚集到一起時,他們會在一個允許不透明交易、外部監督者稀少的藝術市場中花上數以億記的美元。

在重要的拍賣會上,為某件作品進行的頭幾次競價通常都是虛的——拍賣師憑空捏造的數字有助於推動整個競價。而許多機構每年都會忽略一條頒布了42年的法規(他們必須公佈它們的價格),同時又不受任何懲罰。

據估計每年發生在紐約的藝術品交易——無論是通過畫廊還是通過拍賣行——會達到80億美元。而上一次這座城市的拍賣規則發生巨大改變的時候還是在20多年前,當時一年的總成交額只有現在的一半不到。

藝術圈裏的許多人堅持認為沒有必要對市場進行更深入的審查,雖然這只會産生少數消費者的抱怨而同時對紐約的經濟産生重要影響。而這一行其他的資深人士卻表示了對沒有與“目前將藝術品作為商品的處理”保持同步的監管的擔憂。“現在的藝術市場感覺就像是上世紀80年代的私人資本市場與90年代的對衝基金,”紐約收藏家兼投資家James R. Hedges IV表示。“它幾乎不受監督或是控制。”

在過去的20年裏,紐約州的部分立法者一直在嘗試去抑制被稱為是“吊燈競價(chandelier bidding)”的做法。“吊燈競價”就是一幕發生在藝術市場裏的戲劇:拍賣師總是會指向那些競價者以開始某作品的拍賣,而實際上他們通常指向的不過是燈具而已。“是時候放棄這種假裝有人在出價的謊言了,”畫廊主David Nash説,他曾在蘇富比擔任過35年的最高執行官。

但多年以來在奧爾巴尼遞交的9項關於禁止這一行為的議案都失敗了。於是直到現在,在這座力爭規範汽水銷售的城市中,“吊燈競價”仍然還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合法地位。法律規定拍賣師可以進行這樣的虛假叫價,直到叫價達到某作品的最低價格(即賣家願意接受的最低售出價)為止。拍賣行稱這種做法不會造成損失,且完全被收藏家知曉和廣泛地接受;至少它能保證賣家的某些利益,同時也能維持一種吸引買家參與競價的戲劇感。

“人們總愛説藝術市場是不受監管的,但這與事實相差甚遠,”蘇富比高級副總裁兼職業經理人Jane A. Levine説。“早已有約定的拍賣條款覆蓋著這個小小的市場,它們確實管理著整個拍賣過程。”拍賣行官員稱大多數對其虛假叫價行為的批評來自畫廊主——畫廊主是他們在銷售商的競爭對手,而且在他們口中同樣也是缺乏監管。“經銷商們不會在所有事務上都守規矩,”菲利普斯拍賣行的首席業務發展官Patricia G. Hambrecht説。那些認為藝術市場是圈內人士的遊戲的理念起源於最近幾件涉及到畫廊的訴訟。“我們有理由相信規範藝術市場會比規範金融市場更加有效嗎?”紐約大學藝術系的教授Jonathan Brown問到。“許多‘玩家’是同時涉及這兩個市場裏的。”不過也有人認為,考慮到金錢的涉入與新出現的富有的買家,執行更嚴格的規則是必要的。

“理想地説,任何規則的嚴格都應該是自己強加的,”Michael Plummer説,他是佳士得的一名前高級官員,目前是藝術諮詢公司Artvest Partners的負責人。隨後他補充説:“可惜我認為這些市場不會有做到那一點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