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M.賽克勒美術館館長朱利安·瑞比談美國的博物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9 08:51:07 |
文章來源: 三聯生活週刊

三聯生活週刊:在美國私人向博物館捐贈藏品是否是一個普遍現象?

瑞比:很多大收藏家都願意捐贈,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美國跟歐洲還有些不同,歐洲也有人捐贈,但在美國你會看到很多人不僅是捐物,還有很多富豪會捐錢用於博物館的建設。美國絕大多數都是私人博物館,基本上是由民間力量來支援,博物館的管理和決策實際上是董事會的形式。我們史密森博物學院有點另類,我們才是國家性質的,這是美國博物館中的極少數,我們有一部分錢來自聯邦政府。而其他大多數博物館,政府是極少有資助的。在美國傳統上有兩個做法或者説是兩個理念:第一,美國人認為自己應該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你有錢有地位以後,應該為社會或者是為國家做出貢獻;有錢以後,更重要的是因為你要回饋社會,為社會來做貢獻,這是你身份地位的表現,這個觀念深入人心。第二個是國家的支援,會給捐贈人稅務上的優惠。日本也有很多私人博物館,但和我們的情況還不同,日本多為家族性質博物館,很多是不向大眾開放的。在美國,創建的目的還是向公眾開放和服務,很多是為當地城市建設的博物館,所以理念是不一樣的。

三聯生活週刊:私人博物館捐贈給社會後,是否變成公立或者是國有性質的博物館?怎麼能讓其進入良性的運營?

瑞比:我們的兩個博物館,當時的協議是這樣,藏品是捐給了國家和人民,捐贈給史密森博物學院,史密森博物學院相當於中國的國家博物館,是一個大的博物館群落,所以我們這兩所美術館的所有權與美國大多數博物館是不一樣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並不是國家博物館,它當時改建、重建的過程,一共自籌資金8億美元。不過有點奇怪的是,我們的博物館,雖然叫國家博物館,但是以捐贈人個人命名,而且政府也只是給一部分撥款。我們的經費是三個來源:1/3是自籌;1/3來自於捐助人給我們捐款的銀行利息,有些捐款人規定,只能使用捐款的利息部分;還有1/3來自於聯邦政府。我們也是美國極少由聯邦政府撥款的機構。其他的博物館,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都不是國有的。

三聯生活週刊:政府會對這些私人性質的博物館有政策方面的支援嗎?

瑞比:國家主要還是從稅收方面進行支援。比如你想給大都會博物館來捐東西,你可以免稅,是鼓勵你來支援博物館,這是有法律保證的。在美國,所有叫“博物館”的都是非營利性組織,政府是有政策來扶持的。比如博物館的土地是不收稅的,賣紀念品、商品也是不收稅的。還有的博物館有一些基金,他們可以投資,投資所産生的利潤也是不收稅的。大都會博物館的地就是紐約市政府圈了那麼一塊地給他們。這些政策是希望博物館越做越好,受益的是大眾。

三聯生活週刊:在美國,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能否參與商業活動?

瑞比:在美國是非常非常嚴格的,尤其在史密森博物學院群體下面,我們的工作人員如果從事商業性牟利,必須要向博物館或者史密森彙報。而且你參與的一些事情,雖然不直接牟利,但要是和博物館的利益相衝突的話,一定要彙報,通常是不允許的。我舉個例子,來博物館之前,我自己開了一個出版公司,但是來之後便把這個公司關了。個人的行為不能和博物館的利益有衝突。比如衛其志先生是做中國古代藝術的,他就不能收藏中國藝術品或相關的東西,一旦發現後果就很嚴重,肯定被開除。

三聯生活週刊:史密森博物學院是由20家包括歷史、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博物館和9家研究機構組成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群,這種規模操作起來是不是難度挺大?

瑞比:非常難做。20家博物館的性質、歷史、規模、藏品都不一樣,每個博物館都自主管理,在行政和財務上獨立運營。史密森總部集中管理整體的戰略規劃、基礎設施、建築維護、法律等方面事宜。但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之間可以有不同學科的交叉合作。

三聯生活週刊:一年有幾個特展?

瑞比:一年大概是10個左右吧。超大規模的就是兩個,中等規模是5到6個,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展覽。我們不一定要求大,但是我們更求新求精,有學術效果,比如我們一個特展裏面可能就一件展品。我們剛剛做了一個關於高麗佛教繪畫的展覽,總共只展出3幅畫,這樣就要求策展人引導觀眾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深入來看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