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館:遷址擴容能否成就全新上海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8 06:56:0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位於上海南京西路325號的上海美術館。實習生 彭珅攝

原世博會中國館改名為中華藝術宮。實習生 彭珅攝

2012年12月31日,是位於上海南京西路325號的英式建築作為上海美術館的最後一天。在新的一年裏,上海美術館將不復存在,其展品與工作人員正式遷至中華藝術宮。據上海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幢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的英式建築將休館一年,未來作何用途目前仍未確定。

最後一天再來看看,算是紀念

上海美術館原定2012年12月30日閉館,但考慮到市民對其不捨,美術館方面延展一天,到2012年12月31日正式閉館。2012年12月30日,上海美術館參觀人次超過6000。而最後一天也就是2012年12月31日的參觀人次,據領票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比12月30日還要多。

最後一天的觀眾裏有帶著孩子來“接受藝術熏陶”的家長,有從江西專程趕來看最後一展的大學美術教師,有帶著相機來“記錄歷史”的攝影愛好者,也有“聽到新聞”一放學就飛奔而來、趕在下午4點禁止進館前的小學生……最多的,還是那些白髮蒼蒼的老觀眾。

76歲的華永濤老先生就是一名從上海美術館一開館就來看展的老觀眾,得知美術館新年要搬遷,老先生一定要在最後一天再來看看,留個念想。這些年,老先生只要有新展就會來看,在美術館也認識了一批朋友。在上海美術館的最後一天,他駐足時間最長的是畫家鄭辛遙的智慧快餐漫畫展《漫條思理》。恰好那天,鄭辛遙也來到上海美術館“留下紀念”,華永濤老先生得以和鄭辛遙合了影。

“我退休以後,去得最多的就是上海美術館了。上海市中心不該只有公園、商業,還應該有個美術館。我不知道美術館為什麼要搬,可能是覺得它太小吧?其實,小有小的好,靈活、機動。”説到美術館搬家,華老先生還是有點依依不捨。

不僅是現場觀眾。很多網友也對上海美術館依依不捨:“上海美術館正式閉館本身,也是一段藝術史的終結。紀念一下。”“有懷舊味道的上海美術館搬遷了,不知道以後會用來做什麼場館,個人覺得還是拿來做人文公共場所比較好,很喜歡。”“自從2000年遷至南京西路325號以來,上海美術館一直是上海的重要文化地標,週末在此欣賞藝術展覽成為不少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説搬就搬,早知道我也去緬懷一下。”

事實上,上海美術館搬遷的消息,早在2011年就開始發酵。2011年7月21日00點40分,微網志名為“張勇696”的藝術家張勇發微網志:“驚聞上海美術館要遷往浦東世博園中國館……嗚呼,上海這座城市將變得越來越空洞!”這條微網志很快被轉發2000余次,評論不計其數;線上下,更是引發了上海本地媒體的關注,多名記者致電向上海美術館方面求證,數家媒體在2011年7月22日的報道中這樣寫,“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表示:‘我們沒收到這樣的通知,微網志的説法不作數。’”

事情就此暫時平息。但三個多月後,一條來自上海市政府的新聞再次將大眾視線聚焦到了上海美術館——2011年11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通報了“十二五”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情況,備受關注的世博場館再利用方案出爐,中華藝術宮落戶原世博會中國館,作為上海美術館的永久場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則選址在城市未來館。

圍繞這一消息,當時就有不少藝術家紛紛借助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聲音。

曾在上海美術館參與過多場聯展的畫家黃淵青認為,一個城市的美術館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城市的文化形象,因此美術館的建築外觀非常重要。目前的上海美術館傳達著上海的精神和氣質,現在將美術館搬遷到中華藝術宮,這可能會損害上海的文化形象。

“美術館是一個有專業職能的場所,政府將各種美術機構和資源放在一起,本來是不錯的想法,但也使美術館變得不專業了,中華藝術宮這個名字聽上去有點像文化館。”同樣曾在上海美術館辦過多次展覽的抽象藝術家潘微説。

利用世博場館有助上海美術事業發展

上海美術館為什麼要搬遷?

原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磊是這樣跟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的:“世博會期間,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就在考慮世博會場館後續利用的問題。而此前,上海市政協文藝界別委員也呼籲,上海美術館太小,希望有一個更大、功能更齊全的新美術館。”

關於上海美術館空間問題的討論,其實由來已久。2010年11月,上海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台灣高雄美術館館長謝佩霓、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郭建超等人就都指出,上海美術館太小了,強烈建議上海美術館擴容。

當時,上海美術館的尷尬之處主要是“空間”——在收藏之前,先要考慮作品的尺寸和庫房的容量。2006年的上海雙年展上,大型裝置《子宮》因為體量太大,藝術家無法獨自保存,美術館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最後這個龐大的作品被拆除了事;水墨畫家崔如琢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時,他為人民大會堂最新創作的巨幅作品《荷風盛世》,因為展廳容納不下而沒能來上海展出。

世博會後的永久保留場館,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李磊介紹:“在世博場館後續利用的討論過程中,市委、市政府領導聽取了各方面意見,就中國館是否能作為美術館進行了多次專題的論證。2011年7月,有關部門專門請許江、施大畏等美術界專家,主要針對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進行論證。大家認為,世博會中國館作為美術館新址是合適的。國際上,一些重要的美術館,也都是選址于一些著名的具有標誌性的建築。”

上海美術館遷至中華藝術宮的決策就此成型。據李磊介紹,2011年8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決定,選址中國館改建為中華藝術宮,選址城市未來館改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時敲定的還有中華藝術宮在2012年10月1日開館。

“上海美術館”的稱呼是否就此不再存在?上海市文聯主席、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公室主任施大畏此前在接受《解放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問題不用糾結。上海美術館就是中華藝術宮,中華藝術宮就是上海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也好,中華藝術宮也罷,都只是一個名字,重要的是館裏的內容和管理。當然,這個問題在業內也討論了很長時間,主要是因為圈內人情感上的糾結。”

李磊認為,現在中華藝術宮有了這麼大的空間,對上海美術館的事業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可以“把許多歷史的欠債給補上”——“吳冠中先生捐給上海美術館87件作品,當時我們問他,吳老,您有什麼願望啊?他説,我的藝術是屬於人民的,這些作品就像我的女兒。如果説有什麼願望,我就想,在上海美術館如果有一面墻,這面墻上可以挂我的畫,讓普通的民眾能夠看到什麼是好的藝術什麼是中國人的藝術,我就很滿足。吳冠中先生的例子只是很多‘欠債’中的一個。以前很多大畫家捐給國家的作品都還身處庫房,有新館後,我們就有可能把這些歷史珍藏拿出來。吳冠中先生想要一面墻,但上海要給他一個廳,一個專館。”

對於新的中華藝術宮,觀眾們又是怎麼看?

2012年10月1日上午9點,中華藝術宮新館開館試展,中國青年報記者從10點半至11點半在中華藝術宮採訪了觀展完畢的近20位觀眾。對比上海美術館,受訪觀眾的感受比較統一的是:新館地方大、作品更多更集中;新館位置比較偏僻,不如原來方便;相比展館面積,展品太少。一位老年觀眾説,地方太大,老年人觀展走起來太累;中年觀眾曹先生認為“不夠專業,像從一個倉庫到了另一個倉庫”。也有觀眾覺得,中華藝術宮比較綜合,各種文化活動多,很多人是衝著中國館和電子版清明上河圖來的,和以前上海美術館的受眾定位有不小區別,新館有點像是個“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