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庫宗旨
主編:范景中
執行主編:沈語冰
出版者: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
我國對西方現當代藝術實踐與理論的研究還極度匱乏。目前關於外國美術史的教學和研究仍偏重20世紀上半葉的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理論,對於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藝術史學,特別是最近30年的進展關注不夠。學界雖不乏零星的介紹和散落的翻譯,但至今尚未啟動系統的計劃,全面地翻譯、研究西方現當代藝術理論。與西方哲學和外國文學這兩個領域相比,外國美術史(尤其是外國現當代美術史)的文獻積累相當薄弱。外國美術史論(特別是西方現當代藝術史論)的學科建設,任重而道遠。
另一方面,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已經為世界所矚目,但是一直以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闡釋和批評,基本上是由西方批評家作出的,換言之,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權基本上掌握在西方批評家手中。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早已成為顯學,方法多樣,理論創新不斷,理論家大量介入藝術批評、藝術策展等活動,構成了研究者與藝術家活躍互動的良好局面。西方當代藝術實踐與理論的良性互動,既推動了有關當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的發展,也為西方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話語支援。
本文庫的宗旨是通過系統翻譯和研究西方現當代藝術理論的經典成果,致力於美術學學科,乃至整個藝術學學科的基礎建設,深化我國當代藝術實踐,提升我國對當代藝術闡釋和批評的國際話語權。借助於文獻積累和整合的方式,經過十到二十年的努力,翻譯與研究並進,並整合全國學科優勢,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現當代藝術教學、創作與研究的格局。
已出版書目簡介
1.《弗萊藝術批評文選》,[英]羅傑·弗萊著 沈語冰譯;共324頁,插圖24幅,定價46元。
作者簡介羅傑·弗萊(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早年從事博物館學,屬於歐洲頂級鑒藏圈子的鑒定大師,後來興趣轉向現代藝術,成為後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命名者和主要詮釋者。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美學觀成為現代美學史的主導思想之一。著有:《貝利尼》(1899)、《視覺與設計》(1920)、《變形》(1926)、《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1927)等。
內容提要《弗萊藝術批評文選》首次在中文裏將羅傑·弗萊的重要文章匯于一集。這些論文再現了這位批評家長達40年的藝術生涯,覆蓋了他對後印象派極富影響的辯護,對藝術教育、博物館業、建築、設計藝術的多樣興趣,以及將形式主義、現代主義理論從學院化、教條化的傾向中拯救出來等廣泛主題。《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既提供了一個從現代藝術批評最卓越的實踐者的角度來考察其理論基礎的機會,也提供了一個檢驗有關藝術與審美經驗的本質的當下論戰的機會。
2.《另類準則:直面20世紀藝術》,[美] 列奧·施坦伯格著沈語冰、劉凡、谷光曙譯,共506頁,插圖283幅,定價75元。
作者簡介 列奧·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美國著名文藝復興藝術史專家,20世紀最傑出的藝術批評家之一。著有《文藝復興藝術及現代健忘中的基督的性徵》、《米開朗琪羅最後的繪畫》、《萊奧納多永遠的最後晚餐》、《遭遇勞申伯格》、《另類準則》等。鋻於對美國藝術世界的巨大影響力,他與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哈洛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一道,被譽為美國“文化三伯格(三山)”。
內容提要《另類準則》是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之一列奧·施坦伯格的藝術批評文集。藉著這部評論20世紀藝術的書,施坦伯格將藝術批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於研究羅丹、莫奈、畢加索、波洛克、賈斯伯·約翰斯及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擅長將嚴謹的形式分析融入圖像志的主題分析之中,目光敏銳,觀察精確,為現代藝術的圖像學研究,提供了卓越的範本。“此書確證了我一個長期擁有的信念,即施坦伯格不僅是藝術批評家中最明晰和獨立的頭腦之一,也是最深刻的頭腦之一。即使人們不同意他的觀點,也不得不絕對尊敬他。”(羅伯特·馬瑟韋爾)
3.《藝術與物性》,[美] 邁克爾·弗雷德著 張曉劍、沈語冰譯;共427頁,插圖73幅,彩插8頁(15幅),定價68元。
作者簡介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 1939-),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之一。除了作為一個藝術史家的傑出聲望,弗雷德作為批評家的名聲主要建立在對美國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詮釋,以及對極簡主義藝術的批評之上。正是他,開啟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長達幾十年的論戰,他本人也因此成為晚期現代主義理論的傑出代表。著有《聚精會神與劇場化:狄德羅時代的繪畫與觀眾》(1981)、《庫爾貝的現實主義》(1992)、《馬奈的現代主義》(1998)、《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1998)等。
內容提要這是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邁克爾·弗雷德唯一的藝術評論文集。他的藝術批評構成了盛期現代主義的某些核心文本,包括為“三位美國畫家展”所寫的雄心勃勃的導論,以及劃時代的論文《藝術與物性》。這些論文不僅確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現代主義的基本術語,而且也開啟了批判美國極簡主義藝術的大門,因此,直到今天它們仍在激發人們關於視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論戰。
4.《當代藝術的主題》,[美] 羅伯森、邁克丹尼爾著匡驍譯;共461頁,插圖23幅,彩插4頁,定價78元。
作者簡介簡·羅伯森,印弟安那大學海隆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史教授。克雷格·邁克丹尼爾,印弟安那大學海隆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美術系系主任。兩人合作出版了《繪畫之為一種語言:材料、技法、形式與內容》與《當代藝術的主題》等。
內容簡介《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聚焦于過去30年間反覆出現的七大重要主題: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與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對該階段世界當代藝術的一個簡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種關鍵性的變化(新媒介的興起、對多樣性的日益關注、全球化、理論的影響以及與日常視覺文化的互動)如何導致了藝術世界邊界的急劇拓展。接下來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紹了各個主題;提供了對該主題的歷史影響的縱覽;詳盡地分析了當代藝術家們是如何在具體的作品裏對該主題作出回應和表現的;最後是兩位在其作品裏廣泛探索過該主題的當代藝術家的檔案。
《當代藝術的主題》第二版分析了來自各種不同種族、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藝術家(包括將近2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論觀點和風格方法。在時間上,它正好構成了影響深遠的H·H·阿納森的《西方現代藝術史》的一個姐妹篇,從而將現當代藝術史的研究推進到真正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