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倪漢克:藝術品泡沫不是問題 贗品才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4 07:32:20 |
文章來源: 新聞晚報

荷蘭收藏家倪漢克(中)

昔年渡海西去,今日越洋東歸。近百件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歐洲大陸沉睡三百年後重歸故里,這歸因于荷蘭收藏家倪漢克的慷慨之舉。

本週,在上海博物館,記者專訪了不久前獲得2012年度上海白玉蘭紀念獎的輝石資本執行顧問倪漢克。他既是收藏家,也是投資家,同時也是一名新上海人和上海女婿。他為我們暢談了有關藝術品投資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故事。

洋眼看上海

雖然在上海生活時間並不長,但漢克打算在上海長久定居。對於這個新家的城市建設,他也有一些建議,“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倫敦排第一位,後來陸續出現的是紐約、法蘭克福,現在香港也越來越重要。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香港和上海將成為國際上兩個非常重要的金融中心,這就需要中國政府在金融方面有更多的開放政策。另外,和紐約比,上海的金融服務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另外,漢克認為,上海需要為投資者提供更開放的市場和更好的金融服務,來吸引投資者。過多的限制會讓投資者出走、資本流出。上海需要也必須擁有一個開放的投資環境,假以時日,上海必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

被問及最喜歡上海哪,漢克説是武定路、蘇州河一帶,“那邊有比較老的建築,是很多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我喜歡這種"接地氣"的感覺。每週六,我會在武寧南路到蘇州河沿線一帶慢跑。”

中國緣分

一家三代收藏中國瓷器從小耳濡目染

説到和中國的緣分,倪漢克的外祖父本·范·希斯無疑是先行者。

本·范·希斯的公職是銀行家,但自20世紀20年代晚期開始熱衷收藏中國“外銷瓷”。彼時,荷蘭人對於中國瓷器的了解和認識還很有限,沒有人能確切地説出某件“外銷瓷”的年代究竟是15世紀還是19世紀。本·范·希斯購買下第一批瓷器,純粹是因為喜歡。後來,漢克的父親也加入了收藏中國“外銷瓷”的行列。

所謂“外銷瓷”,指的是在17世紀(明末清初),通過海運途徑進入荷蘭和歐洲大陸的中國瓷器。

1951年,漢克就出生在這樣一個鍾愛中國古文化的家庭中。耳濡目染下,他也開始對中國陶瓷文化的意象之美著迷:瓷器上藍白相間的紋飾;那些穿著有趣“長裙”、梳辮子的男人以及盤著發髻的女人,這些神秘古老的東方元素喚起了他對遙遠中國的嚮往。

1991年,倪漢克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家族的全部瓷器藏品,並通過各種拍賣會競購,將“外銷瓷”藏品的數量又擴充了近40%。當時,倪漢克家族的收藏不僅有青花瓷,還包括五彩和粉彩瓷器。

2007年,倪漢克很偶然地贊助了上海的一個藝術展,這也是他第一次來上海。出於對中華陶瓷文化的喜愛,漢克抵滬後第一時間就來到上海博物館陶瓷館參觀。在這裡,他發現了對他來説很罕見的官窯瓷;同時,他也察覺到,針對歐洲市場品味的“外銷瓷”在中國本土卻不常見。這使他決心將家族三代人收藏的97件瓷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讓它們在300年後重返故土。

2008年5月,倪漢克專程以旅遊簽證來滬與上海博物館商談捐贈事宜。漢克説,希望將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明清景德鎮“外銷瓷”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2008年7月,漢克將家中祖傳的藏品加上自己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藏品一同捐給上海博物館,共計97件(47組)。其中,96件均為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景德鎮燒制的青花産品。這些外銷青花瓷藏品填補了上海博物館瓷器收藏的空白。 2008年,這批海歸瓷器合計估價63.65萬歐元。

如今,這批瓷器以每四個月換陳一次的形式靜靜地陳列在漢克捐贈的胡桃木展櫃中。

上海情緣

他在這裡有了新的事業也成了上海女婿

如果沒有7年前的那場滑雪意外,漢克的生活軌跡也許會和今天大不相同。當時,他昏迷了3個星期,生死未卜。彼時的漢克有著自己的地産公司,事業蒸蒸日上。但手術影響了他的視力,他沒辦法像從前那樣每天回復300封工作郵件,他不得不停止工作。當時的醫生對他説:“你以後不可能再那麼大強度地工作了。”

漢克很沮喪,想換個生活環境。命運之手安排了漢克的“上海緣”。“收藏意味著,當你想要改變你的生活時,它會令你感到困惑和遲疑;如果我要做出某個重大的決定和行動,我必須輕裝上陣,也就是説我得為這些瓷器考慮歸宿。”

2007年,他贊助了上海藝術展覽中心的一期藝術展。一直以來,漢克都在思忖著為家中收藏的古瓷器尋找歸宿。很顯然,在上海,他遇到了合適的選擇。“上海博物館有著各個朝代的瓷器,並且都保存得很完好。當時我就覺得,對於我的瓷器來説,上海博物館是一個不錯的歸宿。”直至現在,漢克仍會每週前往上海博物館好幾次。

同時,漢克也在掂量著上海的經濟環境是否適合他個人的商業規劃,他後來的選擇也説明瞭一切:“上海給我的最初印像是繁榮、活躍。走在上海街頭,你能感覺到這個城市是充滿生氣的,硬體設施很棒;人們很努力地工作;這個城市每天都在發生著令人驚喜的變化。我看好上海的經濟環境。”

但漢克認為,上海想要發展得更好,肯定需要國外的先進技術;歐美國家的企業要來中國投資,也需要了解當地的政策、法律,熟悉當地的文化,以及和政府接洽在這中間,漢克可以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同樣他也會協助一些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幫助一些中國公司購買歐洲的綠色技術。漢克最近在做的一個項目就是幫助一個荷蘭地板企業在江蘇常州投資建廠。

漢克認為,實際上不同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會存在文化差異,“大家做生意的方式也不同”。他所做的就是彌合這種差異,以促成雙方的合作。

就這樣,漢克在中國尋找到了商機,曾經被醫生斷言不可以再工作的漢克在上海尋找到了事業的新方向。他對記者説:“現在我恢復得很好,我還是想做生意。這既是我正在做的,也是我擅長做的。”

在上海,漢克不只為自己祖傳的“外銷瓷”找到了家,在事業上尋得了新的落腳點。在這裡,他還意外遇到了他的中國妻子安娜。他們因為一次藝術展而結緣,並相伴至今。在安娜眼中,漢克“幽默、善良、心地很好”。

談藝術品

泡沫不是問題贗品才是問題

漢克所從事的領域涉及金融、地産、貿易、收藏。于他而言,收藏,不是朝九晚五要面對的一件事情,而是隨時隨地都會關注的一個愛好。

現在,漢克依舊對收藏“外銷瓷”興趣濃厚,他購買“外銷瓷”的渠道主要是香港和歐洲。近幾年,他的收藏領域又延伸到古代青銅器。近期漢克入手的幾件青銅器都屬戰國時期和漢代。

近幾年,在北京、上海、香港的各大拍賣行,越來越多的藝術品開始邁入億元俱樂部。有關於藝術品市場“泡沫”何時被戳破的討論一直在持續。

漢克認為:“真正的藝術品不懼怕泡沫。有些藝術品存世量稀少,甚至是孤品,收藏者不會輕易出手,那些藝術品本身也很難買到。”

目前,股市、房市持續低迷,談到熱錢來襲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漢克説:“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藝術卻不是轉瞬即逝的。”

對他來説,藝術品市場泡沫並不是多大的事,練就火眼金睛買到真品才最重要。

漢克提醒古玩投資者,現在內地古玩市場上流通的外銷瓷絕大多數是贗品,青銅器的情況更甚。“如果在內地購買古青銅器,可能99%都是假的;如果在香港賣,可能70%是贗品;在歐洲,可能只有10%是假貨。”

談投資

房價已經漲不動了股市抄底也不遠了

在漢克眼中,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後,中國人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去買房子。有的人買兩套,有的人買十套甚至更多,所以房價升得很厲害。可能現在有很多人在上海都買不起房子,因為房價太高了。如今,房價已經漲不動了,人們又在尋找新的投資點。

漢克説:“我認為中國文物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當然,藝術品投資不僅僅是為了尋求收益,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人體會到文化傳承的涵義。”

但漢克也強調,藝術品投資和地産投資不同,就地産這個領域而言,無論是在中國、美國還是歐洲,都有泡沫存在。“房子就是倒來倒去的一件商品,但藝術品情況不同。有收藏家欣賞它的魅力,願意購買,可能也不會輕易將其出手,他想到的會是一直收藏下去。”

金融危機過後,許多領域的資産價值都在下跌,如房産、股票。儘管藝術品的總體趨勢也在向下走,但一些藝術品的價值反而逆勢上漲。漢克認為:“這取決於你買的是什麼。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是現代藝術品,還是當代藝術,或者是古代藝術品。其次,一定要買真品,而且要買一個你喜歡的物件。”

對於股票投資者,漢克的建議是“不要夢想著今天投資進股市,明天就有一倍的收益。你需要做適度的調查、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對你所購買股票的公司有一定了解,關注它的經營環境以及産品。如果你覺得這些都過關,再去購買這支股票。”

滬指屢創新低,“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內地股民苦不堪言。漢克認為:“中國的股市還沒有發展完全,需要更多的規範,但這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長遠看,我更看好A股的投資價值,我買了很多的A股股票,價值超過我手中的美股和歐股。我個人認為,現在A股已臨近谷底,離抄底的時機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