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鋼:中國雕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07 09:36:01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圖片資料

7月至12月,“國博百年·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匯聚了中國百年來190多位藝術家共計223件雕塑作品,其豐富性、系統性堪稱空前。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鋼。

目前中國雕塑的特點

記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題是“融匯與屹立”,如何理解?

曾成鋼:正逢國博百年,中國雕塑學會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微網志]共同舉辦了中國雕望百年作品展,比較全面地展示了近一個世紀裏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雕塑展囊括了從中國現代雕塑的開拓者李金髮、劉開渠、曾竹韶、滑天友,到新中國成立後一代中堅錢紹武、潘鶴、王克慶、程允賢、沈文強、文樓、李守仁、劉政德等雕塑家的一批精品力作。這個展覽,就是要梳理中國雕塑百年發展歷程,展示中國雕塑藝術發展成就,讓大家看到有哪些作品值得我們今天再次討論、學習,同時去發現哪些藝術家對中國雕塑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以及中國雕塑在世界美術史上的突出特點。

記者:一談雕塑,許多國人就想起寺廟裏的造像和皇家園陵中的瑞獸,那麼現代雕塑與傳統雕塑有哪些區別,現代雕塑的不同階段又各有什麼特點?

曾成鋼:傳統雕塑大多是以宗教題材為主,主要體現在佛教藝術、皇家園陵,而中國現代雕塑指的是以西方寫實主義為範本,進行寫實學習和創作的雕塑。如何把西方的形式語言、藝術觀念與中國自身的文化精神、審美理念融合,形成自己有生命力的現代雕塑藝術,是近百年來中國現代雕塑家不斷思考實踐並需要繼續努力解決的問題。

雕塑興衰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中國現代雕塑的真正起始應該是新中國建立以後,那時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給雕塑施展的空間並不多。但隨著上世紀50年代十大建築的興建,一些好作品開始出現。最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群,現在看起來還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完全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高度,也代表了那個時代整個民族追求的一種精神。

近三十餘年來國家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給雕塑創作發展提供新空間,雕塑的數量品質、形式語言、藝術觀念和材質運用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個時期的突出特點是主題走向豐富,強調個性語言的探索和研究。

中國雕塑正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期

記者:近年來,各種雕塑展越來越多。這是不是説明隨著我國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國雕塑藝術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曾成鋼:我深深感到,中國雕塑現在正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各種雕塑展對城市文化氛圍的營造,對市民參與的熱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引導作用。近年來,我們的對外交流活動也特別多,我國當代雕塑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很多外國藝術家都涌進中國,他們都覺得中國的雕塑藝術有一個很大的成長空間。

記者:藝術的發展有賴於群眾整體藝術素養的提高。採訪中發現,參觀展覽的觀眾不少,而能夠談出作品內涵、真正懂得雕塑的人好像並不是很多。

曾成鋼:這是一個歷史和社會的問題。一方面,中國的雕塑在發展中,有一個斷裂。我們對自己傳統的文化認識不夠,做過一些近乎毀滅性的銷毀,令人痛心。改革開放後,我們對傳統和西方的雕塑藝術逐漸有了正確的認識。不過,這30年是非常短促的,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好,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沉靜的心態。

另一方面,我國對美育的訓練也比較欠缺。一些抽象雕塑,大家也看不懂,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多辦一些展覽,讓大家看得更多,眼界開闊些,從不知道到知道,從沒感覺到有感覺,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會欣賞到會欣賞,我們相信都會好起來的。

雕塑作品應遵循藝術規律

記者:作為雕塑家,您如何判別一件作品的藝術品質?我國雕塑與世界高水準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曾成鋼:一件好的作品,必備這樣一些要素:要有好的想法,選擇合適的藝術語言和作品規模來表達,要考慮作品與環境的關係,還要有精良的製作。

每個藝術家的創作都是自己對題材的表述。一個好的藝術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更接近大眾,接近環境,要表達大家共同的問題。藝術家要能從平常的、沉澱已久的東西中發現新的角度去解讀。總體來説,我們跟西方現當代雕塑的差距在縮小。但還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缺少重量級的作品。

記者:大家現在對雕塑藝術的熱情越來越高,但也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許多大中城市都熱衷於建造城市雕塑,規模越來越大,耗資也水漲船高,但許多雕塑作品廣受詬病,這也影響了人們對我國雕塑水準的整體觀感。

曾成鋼:城市雕塑和展覽會上的雕塑作品有所不同。我們在展覽會上看到的作品往往是藝術家個人的藝術創作。這些作品不受太多外部因素的制約,常是作者個體對生活的感悟、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流露,更強調個性藝術語言的表現。當然,這些作品如果被觀眾接受和認可,也可以進入城市公共空間。比如國內的長春國際雕塑公園、蕪湖的雕塑公園,國外的美國暴風國王雕塑公園、南韓的奧林匹克雕塑公園、日本的香山雕塑公園等,裏面都有令人感動和震撼的代表藝術家個體語言的雕塑作品。

我認為,中國一些城市斥鉅資修建城市雕塑,這對發展城市的景觀文化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也有助於雕塑在公共藝術領域贏得公眾的認知與喜愛。問題是,有些主事者沒有把它作為公共藝術來建設,而是搞成了政績工程,而有些藝術家太遷就他們的意志,沒能把好藝術品質關,這就導致工程巨大,而雕塑作品沒有按藝術規律辦事,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公共藝術與城市雕塑必將會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近幾年來,已經出現了可喜的現象,不少好的作品,給人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記者: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如何解決剛才您説的這個問題,既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又能體現城市精神,被當地政府選擇並被普通市民接受?

曾成鋼:公共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要體現公共性。要建成好的作品,需要組織者有非常高的水準對建設方案進行篩選定奪。組織者可以委託一個委員會來進行招標、評審;整個機制是否健全,與最後落成的作品好壞,是直接相關的。選藝術家也非常重要,這個藝術家的創作設計和控製作品的能力必須是強大的。

哲學家、文化人、知識分子、藝術家,都應當對當今社會有終極思考,應該考慮以怎樣的精神追求來延續文化生命。如果對這些問題思考不多,或者思想深度不夠,我們的很多東西就會是運動式的、走穴式的,或者一哄而過,造成一種表面的繁榮,創作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帶給我們震撼。

藝術家的創作應該是有意識的,在想法上有意識,在製作上也要有意識,有了這個意識,慢慢地精神性的東西就會顯現出來。這就要求雕塑的內涵必須與這個城市文化環境有關。

記者:最後,您對雕塑界的後起之秀有哪些期待?

曾成鋼:我希望他們在雕塑這條艱難的路上能夠堅持下來,這個需要勇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持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還要對自己的藝術創作要有方向性的把握,要堅持自己的理想,藝術本身就是一個精神性的東西,只有把精神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才會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才會讓歷史記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