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ye:香港本土藝術的國際突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9 11:27:54 |
文章來源: hiart.cn

由張頌仁主編的《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11月20日在香港發佈

“文化沙漠”這個詞多少令人不那麼愉快,可在數年前香港似乎一直背負著這樣的標簽,乃至於在如今香港的藝術産業變得大熱的當下,香港依舊被認為“沒有本土藝術家資源”。但這是真的嗎?順著“文化沙漠”的説法,張頌仁接話道:“沙漠也會有很多驚喜的。一天中有很多的季節,也有很多在沙下的生物。還有各式各樣的來到這裡的人,會有一些迫使它改變並適應世界的力度。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説,沙漠不是一個壞印象。” 而顯然Parallel Contemporary Art總監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Serenella Ciclitira是看到了沙漠中的驚喜,由他和張頌仁以及英國薩奇畫廊董事及總監Nigel Hurst策劃的“HONG KONG EYE”展覽項目即將於12月5日在倫敦薩奇畫廊呈現,展覽聚集了18位香港新晉藝術家的50多件作品,可以視為香港當代藝術的首個重要國際展覽。

但為什麼是現在這樣一個時機?“我在香港出生的,這個事情我做了十幾年了。”張頌仁説道。他表示其實在此之前,香港政府也有推動一些香港本土藝術的展覽,各式各樣的都有,但一直以來沒有特別清晰的圖示特徵,論述形象也不清晰。而這次展覽,他作為策展人,更多地是從香港以外的週邊看香港。比如説在薩奇畫廊舉辦時,主要是由薩奇畫廊的總監與他一同來挑選適合在薩奇畫廊展出的作品,更多地是從一個超越香港本身內部的視野去策劃。

談及于展覽開幕前就發佈的新書《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張頌仁表示書籍的編纂亦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出發。“編書的框架主要是針對香港藝術的文化地位來講的,大家印象中的香港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但是又很熱。因為稅務問題、運輸問題,很多做中國藝術生意的跑到香港,而且香港也在建西九龍文化區,但香港的創作能力如何,外頭其實是不怎麼知道的,香港基本上不寫美術史,所以我覺得有必要策劃一個有效的展覽,必須能把香港作為更大的主題特徵的能量調動起來。通過這一百年,歷史上一些文化藝術界的文化事件以及文化介入,重新調整跟文化藝術、政治相關的一些人物的位置,這樣的話,香港美術史其實可以成為大陸跟台灣美術史中的一種補充。”

在這本書寫“香港當代藝術”的書中,收錄其中的藝術家包括66位新晉藝術家和10位藝術先驅(Bland Douglas、陳福善、陳伯陶、鄧爾雅、鄭芬、劉國松、呂壽琨、麥顯楊、曾灶財、曾廣智),其中10位藝術先驅的名單主要是由張頌仁提供,另外66位藝術家則是經由四位香港本土美術史研究者依據畫廊提名進行篩選。“我唯一覺得遺憾的是,我們需要從提名的藝術家中減掉20來個藝術家,因為時間太緊,我沒有參與,後來我發現有一些年輕人不在裏面。但這個也跟圖片品質好不好有關,另外有些材料來得太晚了。”

此次展覽將在薩奇畫廊展至2013年1月12日,隨後將於2013年5月1日巡迴至香港島東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的ArtisTree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