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買家的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家身價向沃霍爾和昆斯靠齊只是時間問題
曾梵志的巨幅作品《面具系列》在下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有望以百萬美元出售
張曉剛——《血緣系列:大家庭》(1999)
繼紐約蘇富比近日在當代藝術拍賣部分創記錄地收穫了3.75億美元之後,我們有望在即將舉行的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日間和夜間拍賣上看到同樣激烈的競拍場面——樂觀的買家相互競逐稀缺的中國頂級作品以及價格相對較低的中國和亞洲藍籌藝術品。
儘管在上周舉行的紐約當代藝術拍賣上,只有為數不多的拍品(如Lichtenstein的雕塑)被中國競拍者買走,但這並不意味著蘇富比的拍賣對中國市場或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毫無影響。最近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傳統、現代及當代藝術領域裏的頂級作品價格從金融危機之後回升,而張大千、齊白石等藝術家的作品拍價也于去年被推至全球前五位。Artprice近日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藝術品公開拍賣的成交量在2011年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1%,這這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如精日傳媒(Jing Daily)之前提到到,中國買家在近幾年已基本“重繪了全球拍賣地圖”。
那紐約蘇富比破紀錄的銷售到底給中國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首先,受到買家和收藏家競拍習慣的驅動,藝術品價格的邊界將繼續上漲,這正如我們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拍賣場所看到的。其次,從某種程度而言,亞洲和西方藝術品的中國新收藏家尋求在通貨膨脹的波動下將資産多樣化,而這一趨勢應該會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目睹了中國收藏家和投資者將中國現代畫家的作品價值不斷推升,更促使了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這樣的國內拍賣行躍升為全球拍賣行前列,在拍賣額上僅次於佳士得和蘇富比。最佳的時候,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佔據了中國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領域的主導地位。僅去年11月北京秋拍,中國嘉德就收穫了6.06億美元的拍賣額,並於上月在其香港首拍上進賬近6000萬美元。
上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同時也表明,收藏家對大尺寸作品的強烈興趣。最受矚目的拍品要算Mark Rothko(馬克·羅斯科)的一件9.5英尺高的作品,最終以驚人的7500萬美元成交。在下周香港佳士得拍賣上,大尺寸拍品也有可能獲得競標人的關注。對於資深的藏家而言,考慮到規模性和稀缺性,曾梵志的巨幅作品《面具系列》(1999)(217.5 x 327.5 釐米,估價260萬-320萬美元)將有可能成為主要目標。
中國買家除了不斷推升張大千、齊白石等現代畫家的身價外,也積極推動著當代藝術市場的價格邊界,促使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頂級作品價格回升至全球經濟危機前的水準。如Warhol、 Rothko、Still、Lichtenstein、Bacon及Basquiat等西方頂尖藝術家的作品拍價穩坐在500萬-5000萬美元之間,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應該看到張曉剛(其作品價格在2011年突破1000萬美元)、曾梵志(其作品價格在2008年突破970萬美元)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全球拍賣市場上逐漸向他們的西方同行靠攏。在幾年內,我們將不難看到張曉剛、曾梵志、方力鈞等第一代中國藍籌當代畫家的頂級作品的平均價格達到500萬至1000萬美元之間,而這些當代大師的力作對於資深的收藏家而言,算不上非常昂貴。
在短短幾年中,並不為中國市場以外所熟知的一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常常以上百萬的價格出售,而這可能要歸功於中國藏家務實的競拍習慣。去年,黃賓虹(1865-1955)的作品成交額合計達到了8679萬美元,是該藝術家2010年4180萬美元總成交額的兩倍多,而著名藝術家趙無極的作品總成交額也是其2010的近兩倍,達到9000萬美元,另一藝術大師吳冠中(1919-2010)的作品總成交額高達2.1262億美元,高於2010的7277萬美元。可見,對於中國藏家而言,在合理動機的驅使下,藝術品價格的升值空間是難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