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研:修復不是為了翻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6 07:44:04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油畫保護修復師徐研正在清洗著名畫家齊振杞的畫作《東單小市》。

深秋的北京,風卷落葉,一地金黃,瀰漫著野性美。但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地下二層的一間屋子裏,四白落地的墻面、非黑即白的各種設備工具以及肅穆安靜的氣氛,讓人仿佛來到另外一個世界。這裡是央美美術館的油畫修復工作室。工作室的負責人是我國較早在國外學習並具備專業資質的油畫保護修復師徐研。

拿“手術刀”填充底料

徐研大學期間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了6年架上繪畫修復,是這個學校第一個拿到油畫修復師專家證的中國學生。學成歸國後,他便一頭扎進央美美術館,和一幅又一幅中國早期油畫打上了交道。

徐研的工作室看起來更像一個實驗室,進門右手邊的墻上,挂滿各種型號的剪刀、刷子、尺子。幾張工作臺上,淩亂散落著量杯、砝碼、顯微鏡、恒溫熨斗、電磁爐、不銹鋼鍋、醫用脫脂棉等意想不到的玩意兒。

正在工作臺上躺著的,是今年春被央美美術館發現的李叔同名作《出浴》(又稱《半裸女像》)。身穿淡藍色工作服的徐研,拿著“手術刀”正在工作。這“手術刀”看上去像一個放大了的挖耳勺,一頭彎鉤,一頭扁鏟,它的確是個外科手術工具,但徐研用它是為了給畫面上非常細小的破損處填充油畫底料。接近破損處時,徐研的手慢了下來,輕輕將“手術刀”彎鉤處挂著的不足1立方毫米的一點點稀軟的顏料填充在畫面色層缺失的縫隙中,並順勢做出色層的肌理效果。像這樣的動作他要重復上千次,才能把畫面上所有細小破損處都填充好。光是填充,他已經做了兩三個月了。這還只是《出浴》修復過程中的一個中間步驟。

之後,還要給畫作上光,並開始補色。不過,補色必須是可逆的。徐研要將補色和原作顏色層隔離開來,補色所用的顏料也可以輕易洗掉,這樣才符合對原作的保護要求。徐研估計,全部完成得明年了。

看X光片寫修復方案

掐指算來,徐研已為這幅畫工作了7個多月。加固、清洗、矯形、填充底料、上光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其中,光是制定修復方案就用了一個多月。

徐研的電腦裏存儲著7個月來的詳細修復記錄,記錄中的幾張X光片曾幫了大忙。原來,《出浴》剛從庫房拿出來時,畫布已經非常鬆散,多處表層顏料幾乎要脫落。更令人難過的是,畫面上有5道非常明顯的折痕,折痕從上通到下,折痕處已經磨損得沒了顏色。這樣的油畫就像一個“中晚期”病人,需要進行長期地保護性修復,無法靠一次修復就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制定修復方案時,為了了解畫面底層顏料的狀況,徐研曾帶著這幅作品去醫院專門拍X光片。在整體呈灰色的X光片上,人物的手臂,花朵的亮部等處對比非常清晰,這説明當時畫家使用的白色顏料含鉛量很高,是“鉛白”,而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才廣泛使用的“鈦白”(後者對X光射線不吸收)。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這幅畫的誕生年代,進而説明這是一幅原作,而非當代的臨摹作品。

此外,利用紫外線熒光燈照射以及紅外化學分析方法等,徐研也逐一斷定了畫面原始光油的分佈、光油成分等基本資訊,這讓他能夠正確選擇清洗液的種類和濃度,也清晰認識到我國早期油畫的許多共性問題。

看著眼前已經修復了大半的《出浴》,五道明顯的折痕已經不見了四道,但畫面上不少裂痕還保持著原樣。徐研説,這樣的損傷是隨著時間推移造成的歷史痕跡,而不是人為破壞,無需干涉。修復不是為了翻新,它同樣看重藝術品的歷史價值,而不是濫用技術。

用“膠水”延長壽命

就在修復《出浴》的同時,徐研還同時對即將推出的“國立北平藝專時期館藏精品展”部分畫作進行維護。在諸多畫作中,唯有著名畫家齊振杞繪于上世紀40年代的油畫《花卉》下面,是一張佈滿絲網的修復臺。徐研指給記者看畫面上的微小粉塵。“這是正在脫落的顏料。”為了讓這些顏料能更牢固地固定在畫布上,這幅畫馬上要進行“加固”,這也是延長畫作壽命的重要方法。

加固的介質,就是“膠水”。當然,油畫修復用的不是化學膠水,而是魚膠。旁邊的工作臺上,熱膠器已經在待命。它可以把魚膠軟化並保持在60攝氏度。加固過程中,魚膠每次最多只能塗抹巴掌大的地方,以防大面積塗抹把顏料粉末“沖走”。為了讓魚膠快速穿過顏料的縫隙滲入到畫布中去,還要打開修復台下方的吸氣裝置,並在畫面上壓重物。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要對溫度和壓力控制得非常好才行。

“真的得像外科手術一樣精細,否則會傷了畫面。”徐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