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美術館“重讀經典”之20世紀中國山水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8 07:17:4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策展人在介紹本次展覽

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已經塵埃落定,在新世紀過去的十多年裏,系統梳理這段歷史成為美術史論界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鋻於此,以富藏近現代美術而著稱的中國美術館,特開設“中國美術館‘重讀經典’藏品專題陳列”,此舉一是通過館藏經典作品展示,向觀眾系統性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二是以此推進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深入展開。“搜盡奇峰——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便是這個系列陳列之一。

觀眾觀看作品

“搜盡奇峰”出自清初石濤所言 “搜盡奇峰打草稿”。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它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山水畫家要四處遊歷、遍覽大好河山,與山川神遇而跡化;二是指山水畫家要有鳥瞰天下、氣吞山河、兼收並蓄的磅薄胸襟和包容情懷;三是強調20世紀的中國山水畫家不僅要在祖國大好河山之中尋得自然奇峰與個體的妙合,而且要面對“傳統”與“西方”兩種不同文化高峰的接受與選擇,在學術自覺與歷史情境中共同推進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現代轉型。

觀眾觀看作品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因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自然觀念成為歷代畫家所熱衷的創作題材。歷史上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經典輝煌,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緣自中西文明衝突與社會變遷形成的各方面的挑戰,成為中國傳統山水畫開始變革尋求適應現代語境的動因。20世紀的中國畫家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分別採取了延續傳統和中西融合兩種態度。新中國成立以後,山水畫家走上了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新山水”創作之路,這是20世紀山水畫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藝術篇章。20世紀的山水畫從技法發展層面來説,主要在“傳統型”和“中西融合型”兩個方向上探索。“新山水”也包括了這兩個方面,它是廣大文藝工作者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而形成的自覺藝術追求,在風格上具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和共性特徵。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從思想史和社會發生學的角度來説,“傳統主義”、“融合主義”及“國家主義”成為20世紀山水畫家適應社會背景所形成的藝術主張。基於此,本展覽以“汲古開今”、 “中西融合”、“山河新貌”三個單元構成。

觀眾觀看作品

本次展覽的三個單元,分別陳列于中國美術館五樓三個展廳。共展出館藏83件(套)山水畫作品。在三個單元之下,則以20世紀重點地域性畫派作為排列的根據,如“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新金陵畫派”“長安畫派”。這樣,觀眾既可以從宏觀的角度欣賞20世紀山水畫發展的概略,又可從微觀角度領略地域性畫派的概貌,並在比較之中感受風格發展的異同。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中很多作品為本館建館以來首次展出。其中,張大千的一套12張的山水冊頁是其1941年在敦煌石室應上海朋友之約而作,是張大千中年時代的精品。嶺南畫派黎雄才1956年所作《武漢防汛圖卷》是其藝術生涯最為重要的代表之作,本次展覽中不僅展現這幅長卷,而且還一同展示其家屬最近捐贈我館的多幅創作手稿。觀者可清楚地看到此畫從寫生、素材、提煉到最後完成的創作過程。

觀眾觀看作品

本次陳列展,在公共教育與推廣上採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中國美術館為此專門購置了全新的語音導覽設備,展覽中的重要作品都配有詳細的語音導覽。同時,展覽導覽還採用了條碼數字技術,觀眾可以用手機在現場下載展品的相關資訊。另外,在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學術講座活動和志願者現場導覽。《搜盡奇峰——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作品集》也在展覽開展時公開發行。在展覽設計上,策展團隊充分解讀“搜盡奇峰”的內涵,並且努力將“奇峰”元素表現在各個展場之中,使展覽主題與展覽環境相得益彰。

展出作品

在“重讀經典”的專題下,中國美術館將遴選館藏精品,舉辦一系列學術性強,特色鮮明的展覽。作為本專題的首次展覽,該展展期長達兩月余,將從2012年11月1日展至201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