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斯否認中國成外國建築師試驗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0 15:34:56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在建築審美之外,羅傑斯也很注重自我審美,這身配色打扮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個年近八十的老人

新京報記者 孫純霞 攝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4號航廈

倫敦勞合社

人物名片

理查德·羅傑斯 1933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5歲時又回到家鄉英國定居。因為叔父是建築師、母親是藝術家,他從小就對設計有興趣,先後在倫敦AA建築學院、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建築。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倫敦勞合社、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4號航廈,目前在建的包括大英博物館國際會展中心及紐約世貿大廈3期等。

1985年,羅傑斯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1991年被封為爵士;1996年被封為終身貴族“河畔的羅傑斯男爵”(Baron Rogers of Riverside)。2006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被授予“終身榮譽金獅獎”。2007年獲得普利茲克獎。

30多年前,當英國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以下簡稱羅傑斯)設計出巴黎蓬皮杜中心時,便註定了將躋身當代傑出建築師行列。2007年,普利茲克獎評審委員會把這個獎項頒給了他,但在建築業內人士看來,這已是個遲到的獎勵。

上月,羅傑斯帶著他的成名作出現在首都博物館,在這個將展至11月18日的“從住宅到城市:羅傑斯建築藝術”大型展覽中,他個人從業40多年來及其事務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作品均得以展示。

與此同時,展覽期間還將有系列活動向公眾介紹建築學、深入了解建築與公共區域間的關係,甚至有其事務所的建築模型師手把手指導參與者利用專業可再生材料製作自己設計的模型。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羅傑斯並不認為“中國成為了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而且他誠懇地表示,相比于追求形式,追求建築品質才是最重要的,“建築並非一定要達到讓人驚嘆的地標性結果。”

新京報:新世紀以來,北京誕生了很多地標性建築,比如鳥巢、國家大劇院、央視新址……你怎麼看這些外國大師在中國的作品?

羅傑斯:我對北京不是特別了解,對這些建築也並不特別的清楚。不過,我覺得建築並非一定要達到讓人驚嘆的地標性結果。現在世界各地都興起造樓運動,很多樓建起來很快,品質並不是很高,因為太注重形式了。

新京報:有説法認為,中國已成為洋建築師的試驗場,而你們也有不少在中國的項目,你怎麼看待這個説法?

羅傑斯:不能説中國成為了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現在我們所處的是全球化的社會,我也並不是民族主義者,是贊同全球化的。世界很多城市的建築都是由非本地設計師設計的,我覺得中國設計師在這方面也有能力,因為今年的普利茲克獎獲獎者就是中國建築師(指王澍)。在現代化建築方面,中國建築師並不落後於外國建築師。

應該説,從古自今,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都能給我們帶來好處。倫敦也是在這20年裏國際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為之做出貢獻的是來自全球的人。

新京報:除了建築師身份外,你還是位城市規劃師。你覺得中國大城市在發展中最缺的是什麼?

羅傑斯:中國大城市最缺的是設計得好、管理得好的公共空間,適合大型人群規模的公共空間,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新京報:那你能對北京的城市規劃提幾點意見嗎?

羅傑斯:這個需要很長時間的研究,不過現在最直接的感受是:北京汽車太多,由此造成的危險和污染都很大。

解讀代表作

巴黎蓬皮杜中心沒有宏大的門廳,管道設備、升降機和建築結構都是外露的。這個方案出來後的六年裏幾乎沒獲過一次正面報道,但竣工後,讚譽卻越來越多。

羅傑斯:設計之初,我們希望公眾對其的體驗能從外面就開始,每棟樓都能溝通,裏面在做什麼能像一本書一樣很容易看懂。我們希望它不是一個外表冷漠的紀念碑,而是人們活動的空間。

一座建築物的應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像文化中心內,以前是圖書,但現在用電子媒介來替代,為了能適應這些變化,最好是把空間設計得越大、越空越好。我們把電路佈線、空調管道這些原本埋藏在地下的搬到了外邊,這座樓就靈活了不少。

另外,樓的壽命比較長,而電梯這些設施壽命比較短,把管道設備、升降機等搬到外面,就是為了將這兩種東西區分開來。

當時35歲以上的人都會討厭這個建築,但當蓬皮杜中心竣工,大門打開了,年輕人在外面排成長龍時,大家又都喜歡這個建築了。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在繪畫、雕塑、服裝、技術、汽車設計等方面,當時各方面都是現代化的趨勢,由此年輕人更容易喜歡上這個設計。時間長了,就更好接受。

我比較喜歡的一句口語是:各種活動重疊就能産生更多的興趣。蓬皮杜中心內有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大家都能參與,窮人、富人都能參與。這會給市民帶來新的體驗。

城市規劃原則  絕不做攤大餅城

1998年,羅傑斯被任命為英國政府“城市工作專題組”的負責人,負責就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原理向英國規劃部門提出戰略性意見。他花了一年時間調研,半年時間撰寫。羅傑斯向我們介紹了他研究得出的主導城市規劃的幾大原則,他説,以下原則放諸世界各大城市都適用:

佈局要緊湊,絕不能像攤大餅那樣不斷向外延伸、無序蔓延,以洛杉磯為代表的攤大餅城市,能耗遠遠超過佈局比較緊湊的城市。

城市擴張前,應重新利用一些閒置地皮。

在發展中,要圍繞公共交通樞紐站來進行。

用鬆散的方式,把生活、工作、休閒不同功能結合在一起,做成多功能城市,而且不分貧富。今天的城市太傾向於孤立地劃分成不同的區域。

公共空間的設計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