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市場還是"原生態" 資本介入藝術是促進還是傷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3 16:40:56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崔彌萊《心語》麻布油彩60cm×50cm 2010年

林志彬《表情系列十 1》 布面油畫 70cm×50cm 2011年

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剛剛落幕,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接踵而至,廣州南方青年藝術100大展正在舉行。近年,北京、上海、廣州以各種活動推廣當代青年藝術家,但市場觀點各異,一種認為由於資本的介入,青年藝術家被資本“綁架”,藝術是討好、獻媚的,評論家、資金、藝術家三方因利益而“勾連”,而另一種觀點是,只要能夠建立第三方的客觀評判環節,盡力令藝術成為“業餘”的行為而不是謀生的手段,就能夠避免藝術和市場的過分牽連。事實上,與資本大肆進入的北京、上海當代藝術市場相比,南方相對保持了獨立性,但同時也一直處於市場的低谷中。資本化程度低到底是好是壞?股票證券的思維對藝術品市場是傷害還是促進?

廣東油畫市場還只是“原生態”

北京、上海的藝術博覽會除了推廣本土當代藝術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國際當代藝術交流的平臺,而廣州首屆“南方青年藝術100”大展及系列活動則重點在於推廣本土青年油畫家。兩大主題展覽中,“妙品——南方新寫實主義油畫邀請展”的參展對象主要是廣東畫院、廣州畫院、廣州美術學院的青年油畫家,“優品——南方藝術新銳油畫提名展”則推介了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五屆研究生、高級研修班的畢業生,以及南方地區有學院背景的優秀青年藝術家。

“我在展覽之前心裏忐忑不安,廣州的青年油畫水準到底到了什麼程度,心裏沒底。”策展人吳楊波在展覽開幕後才松了口氣,“廣州的展覽跟北京和上海有所不同。到北京展覽就是為了看明星,看看誰又出場了。看到無名小輩們,大家也心知肚明,就是哪個明星帶進門、擠上這個平臺的。倒不如説,是一次又一次的展銷會,只是展出的有主力産品和非主力産品之分罷了。廣州的展覽還能有小清新的感覺,藝術家大多數雖然未成氣候,但是發自內心的創作。”

“原生態”是行內對廣東油畫市場的定位。“廣東青年油畫家還未生長起來,但是早晚會啟動。”東淶文化負責人葉光華認為,這些作品價格仍然處於洼地的年輕人,未來5~10年後會逐漸嶄露頭角,“經過藝術經紀人的選擇,挑選有學術價值而自己有感覺的作品,等於用幾萬元買畫家10多年的‘工齡’。況且這三五萬元能給藝術家很大的支援,支撐他們繼續發展。”

藝術家的代表作並非都在市場

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方土以自己的經歷表示對青年藝術家的支援:“畫家很苦,必須‘賣畫養畫’,我們也是從年輕階段走過來的,這個行業耕耘季節長、收穫季節短。青年藝術家處於這個尷尬的階段,要找工作、要買房子、要結婚,社會卻認為他們還不行。但是你去看看,那些大師們,作品最出彩的是在哪一年?他們的代表作,大多數都是這個青年階段出現的。”

他還用運動員生動地詮釋“藝術家之苦”:“奧運會前,每個參加的運動員都拍攝了一段成長歷程的錄影片。但是在奧運會上得到第八名的,甚至第四名的,片子都白拍了。只有前三名的,甚至只有第一名的,才有機會在電視上直接播放這條片子,讓我們了解冠軍之所以成為冠軍的原因。藝術家也是這樣,只有後來冒尖的藝術家,之前經過的艱苦才有意義。”

方土也強調了大多數藝術家目前的心態:“我問過很多已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們的代表作去了哪,比如何家英,他們都説代表作都在自己手上。這就是畫家最可愛的地方,他們並非完全為了錢。藝術家應該有這樣的終極目標。” 油畫家薛軍也深有感觸:“我參加全國展覽的作品全擺在畫室,一是在畫廊賣不起價,我不捨得,二是如果這些畫全給了市場,那我就沒底氣了。”方土則笑稱:“這些作品要是賣了,等於賣了自己的‘營業執照’。”

不過與此同時,方土鼓勵畫家還是要適當將好的作品推向市場,因為藝術家不能完全脫離市場:“比如傅抱石的畫,如果全放在館藏機構中,或者只有應酬的揮毫小品留存市場,那就創造不了高價紀錄,也不會有天價的《麗人行》出現了。”

焦點1:

“藝術家、批評家、資金相互勾連”

“成名的藝術家往往和市場是合謀的關係。”吳楊波説,“青年藝術100是北京的品牌,但是藝術資本化程度比較高。可以説,如今藝術家、批評家、資金已經形成了相互勾連的關係。”他強調,自己並沒有用“勾結”而是“勾連”這樣中性的詞語。

事實上,他認為個別市場的現象就可以用上“勾結”一詞:“中國市場上,資本習慣了資産重組、坐莊、圈錢。當股市出現圈錢難時,很多人就開始盯上了藝術行業。但是他們卻忽略了,藝術品市場並不同於股票、期貨市場,而完全是另一個星球的樣態,入門條件高,真假鑒定難,對於青年藝術家的判定也未有定論,藝術審美趣味也不像證券市場報表那樣有明確標準。”

雖然,資本對整個藝術品市場難以操控,但是不乏在某些板塊中莊家屢屢“得手”的現象。比如據傳北京某資本籌集40億~50億元,在拍賣市場上高價收購齊白石85歲後的經典作品。“市場上出現一幅,他們就收購一幅,人為拉高市場價格,並取得這部分作品的定價權。”一個北京的行家透露。

這種有耐心的操作,需要廣泛撒網,等待收網,因此也有耐不住性子的資金熱衷於做短線操作,比如從去年開始在市場上“橫空出世”的崔如琢,就是資本炒作的典型案例。他的作品密集出現在各種高規格的展覽中,與名家作品“同臺唱戲”,短期內知名度迅速被抬升,另一方面,其作品在市場上突然拍出過億的價格。儘管在藝術圈中,崔如琢似乎成為笑柄,但是市場也看似逐漸適應了他的存在。“這種短線的炒作很容易出事,崔如琢這單事還沒完。”吳楊波説。而此前天津文交所天價推出白庚延的作品,也成為藝術圈中藝術與資本“聯姻”的案例之一。吳楊波評價其為:“這是一群用股票思維做藝術品的人,他們忽略了藝術圈中的評論散佈更廣,比股評人更難以操縱。”

而金融業的發達,不可避免地與藝術品發生關係。美國的金融介入藝術品市場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令潦倒的藝術家一下子衝到了市場的高位,繼而挾資本的力量橫掃全球。“資本架空了美好的藝術。”吳楊波認為,這種手法的高明在於,評論家用深奧的理論和邏輯來解釋這些藝術,共同創造了把垃圾塑造為藝術品的奇跡,愚弄了真正的藝術品市場,“以至於現在學藝術的人,無法真正了解西方當代藝術,而流於道聽途説。如果完全借用美國這一套金融操縱藝術的理論,中國藝術會被淘空並墮落。”

焦點2:“藝術家無需考慮市場和金錢”

“尚未啟動的廣東油畫市場,必須提前建立合理的格局,使藝術家和市場有交集但互不干涉。”吳楊波認為,藝術家的“業餘性”極為關鍵,“只有當藝術是業餘行為,而不是專門賺錢的工具時,心才是自由的,才能張揚個性。保證業餘性,就是要令藝術家和市場分開。”

什麼是合理的格局?業界人士已有共識,就是藝術家無需考慮市場和金錢,由專門的藝術機構設立“防火牆”,讓藝術的歸藝術家,讓市場的歸市場。同時由第三方的傳媒、批評家、策展人形成相對公允的價值衡量體系。而即使是成名的藝術家,只要注水嚴重,都會被排除在體系之外。薛軍對此很有體會:“如果藝術家不用管市場,但是一年能賣幾幅作品,不用考慮生活的問題,更能激發創作激情。其實畫家的要求並不是太高,很多畫家不會開車,也不需要買車。”

在方土看來,當藝術家只盯著市場、跟著市場走,未來的藝術高度難以提高:“市場會給你錢,但也限制你進步。”他舉例説明,不少畫家離開國內藝術圈到外“淘金”,幾乎沒有出過代表作品,原因就是要生存,要遵循畫廊給的“規定動作”:“比如畫廊會説,我可以在經濟上給你支援,但你得畫牡丹。原來畫人物畫的畫家,就只能改畫牡丹了。畫家也許會掙扎,但也許就會立即答應了。你看,市場給你錢,當然也同樣給你要求。”

不過商業機構並不認為資本就是“老虎”。“資本是好東西,給予市場支援。譬如廣東的國畫市場向來有資本支撐,所以走得比油畫更輕鬆。”葉光華説,“我們作為仲介,同樣也需要資本運作。”一直以來,廣東的畫廊界對於資本進入頗為渴求。

焦點3:“藝術家隨大流,肯定走不遠”

吳楊波坦言,自2002年開始,受當代藝術火爆的影響,青年藝術家們普遍認為越暴力、越色情、越酷,就是越好的藝術。他認為對此一定要有所反思:“在這種思潮影響下,大多數當代藝術流行反對技術,作品情調灰暗、晦澀、充滿負能量。”

“本次展覽的作品已經經過嚴格挑選,我也有意識儘量選擇情緒正面的部分。如果到北京、上海看,十米的大作品,畫面要不堆滿屍體和烏鴉,不然就艷俗如同塑膠垃圾。很多人的作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油畫。”吳楊波清楚看到,能走在時代之前、具有前瞻性的畫家,可能遠不止“萬里挑一”,大部分隨波逐流的青年藝術家將會成為金字塔中墊底的部分:“藝術家沒有自己,跟大流,肯定走不遠。”

而目前應該思考的事,青年藝術的下一個風向標是什麼?“年輕的藝術不一定是朋克、搖滾、波普,可以重回經典。”這句話是本次展覽圖錄中前言的觀點。什麼是經典?吳楊波認為,就是在某個領域中一路走到極致的人:“上一個時代有很多藝術家,如冷軍、郭潤文,當時也被邊緣化,但他們在自己的油畫語言裏堅持鑽研,才能走到今天的高度。”

儘管如此,吳楊波並沒有完全否定青年藝術家的潛力:“我們要看到他們的閃光點,也要寬容他們的不成熟,因為大師早期也是嫩的,也可能曾經徬徨過。只要他們掌握油畫的材料和技法,了然于胸,再把自己的品性、氣質加諸之上,回到正常的心態,回到辛苦勞作、反覆推敲的路子上來,你怎麼能説他們中就不可能産生明日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