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主義風格的太原美術館為中國建設熱潮降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0 10:33: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太原美術館

在2001年出版的《受爭議的對稱以及建築中的其他困境》一書中,康橋建築師普雷斯頓·斯科特·科恩(Preston Scott Cohen)用一種彪悍的、宣言般的口氣哀嘆建築已經淪為「一個事不關己、獨斷專行和通俗裝飾的學科。」當許多同代人開始用電腦來完善他們的修行,尋找更簡便的方法來實現高難度的形式之際,有人認為建築作為一種智力和藝術的追求已經再次輸給科技,對於這種令人不安的觀點,科恩表示了不屑。

然而在實踐中,科恩並不忌諱通過數字建模來製造最先進的形式。他的事務所在2011年特拉維夫美術館括建項目中設想了一個精緻的、空間充滿動感的建築,這個形式的實驗顯然是受惠于電腦科技的。事務所的下一個重要委託——太原美術館——將於近日完工,即將完工的外立面同樣體現著數字建模的美學。

這個32,500平方英尺的巨型建築位於一座城市公園內,佈滿了用薄石板鋪就的蜂巢圖案,它的外形大致上是一個曲線型的、平坦的龐然大物,因此帶來了靈活多變的內部畫廊空間和蜿蜒的室外漫步空間。「整個建築的外形是由漫步空間決定的……從而創造出能給觀者帶來空間錯覺的透視和趨窄的效果。這樣一來,美術館就把公園的體驗局部地轉化為一件藝術品了。」

科恩就這樣把電腦生成的美術館和公園的體驗牢牢結合在了一起。這種觀念始於十九世紀初,當時新銳的景觀建築領域的知識分子們意識到,他們需要對鄉村的風貌做一番改造,從而刺激人們坐著馬車來這裡遊玩。科恩的設計用如假包換的當代視覺語匯來呼應一個由來已久的理念。

然而科恩的美術館在美學上對當下的思考並不僅限于這一點。太原美術館是對當代建築願景的一種物質表達。「在中國,」科恩解釋説,「建造的官僚主義流程意味著建築工期是極端緊迫的。這種流程妨礙了和結構、機械工程師之間的反覆溝通合作,而這種合作是實現一個複雜的、渾然一體的設計所必須的。」

科恩的對策就是電腦。美術館的外表彈性而凝重,這不是偶然;它體現了一種持續性的修正,通過軟體對墻壁進行拉伸、收縮和變形,與此同時要不斷地解決和外形及其結構和機械系統的衝突。最終呈現的形式顯露出一個明顯困難重重的設計過程所具有的易變性,科恩稱之為所在地的「既有條件」。

太原美術館是對科恩十年前提出的觀點的一次新的澄清。建築師哀嘆的不是對電腦科技的接納,而是當今建築不容許有太多的時間和思考,一個建築的華美外表很容易掩蓋它的缺陷。但是在太原,科技「成就了一次真正不間斷、動態的設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