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設計復活民間工藝 “來自余杭”走向米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30 15:27:59 |
文章來源: 《浙江日報》

“蝶”椅在米蘭

“FROM YUHANG”(“來自余杭”),一個在今年米蘭設計展上正式發佈的文化標簽,不僅獲得了“國際青年明日之星”唯一大獎,也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頂尖設計師的關注。對於首批10位赴余杭實地考察的國際設計師來説,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希望余杭為自己的創作帶來靈感,並將産品和理念融入這個有趣而開放的城市品牌。

余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生態文化都有各自的生長脈絡,同時又緊密結合、相互依存。時間在這裡變得緩慢,一條街、一個村、一個鎮,常見的大環境下總存在著氣場獨特的人和事。如何將這些詩意生活凝固在人們的記憶裏?幾年前,在一場關於余杭文化産業的討論中,杭州品物流形設計公司創始人、青年設計師張雷與當地區委區政府的觀點不謀而合:由“製造”到“智造”、用現代設計語言“顛覆”傳統,而最終目標則是為正在消失的傳統民間工藝找到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張雷和品物流形的工作流程類似一個考古隊,就是將那些經年累月的“碎片”挖出來、拼接起來,然後再涂上飽含現代設計語言的彩釉,使之熠熠生輝。

位於余杭五常西溪濕地的小工作室裏,出入的既有歡樂的年輕人,也有滿頭白髮的當地手工藝人,還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所有人的任務,就是在“導演”張雷的指揮下默契配合,把那些“很久以前的故事”用最傳統的方式還原、打散、重新構圖,而最後的成品據説“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

尤安娜,年輕設計師、張雷的塞維爾亞女友;房金泉,年近古稀,瀕臨失傳的“余杭紙傘”民間手藝傳承人,兩個幾乎生活在“平行世界”裏的人因為“來自余杭”被聯繫到了一起。“房師傅做傘骨的手藝做了幾十年,每一個步驟都操作得如行雲流水,甚至有點漫不經心,但我們從中獲得的靈感和啟發不計其數。”尤安娜説,“比如,傳統的紙傘很重,我們就考慮減少竹子用量,或者用更輕質的環保材料代替,使其更接近‘從大自然生長出來的設計’。”

最後一步,就是汲取傳統工藝的“魂”,實現古老工藝的昇華。一根毛竹,5根棉線,18片宣紙,36根傘骨,70多道工序,這一切的組合不僅僅是一把紙傘,一旦打上“來自余杭”的標簽,就意味著無限可能。從傘到燈,從燈到容器,最後到紙質座椅,去年出現在米蘭設計展“余杭紙傘的未來”展區的10件作品,是對“物盡其用”一詞最到位的演繹。

今年在義大利米蘭設計展上主打亮相的兩把“蝶”椅也應用了余杭紙傘的皮紙,本來柔軟的紙在特定形態下呈現出超乎想像的承重能力,堪稱米蘭設計展上最純粹、最具詩意、最奪人眼球的作品之一。米蘭設計展會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設計師、企業團隊,當他們看到用皮紙與宣紙糊成的椅子、細密竹絲籠罩的燈、陶瓷與竹材料親密結合的咖啡桌,以及清水絲綿編織的衣服,腦海中便會産生一個關於“來自余杭”的具體形象:那是一個自然材料豐富的環境、一個古老工藝靜靜延綿的故鄉,同時,也是一個現代設計從傳統中破土而出的文化創意發源地。

今年的米蘭展結束後,“來自余杭”回到余杭。余杭本土企業老闆實業集團、凡邦家紡就主動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國內一些知名設計師也表達了將自己的産品“填充”到“來自余杭”品牌下的願望,而最新的消息是,杭州天堂傘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品物流形”聯手打造的高端工藝傘現已進入最後研發階段,即將投放市場。

余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姝認為,近年來,余杭區政府一直致力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而借由著名設計師的闡釋、國際設計展的平臺發聲、發光、發熱,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新模式推介城市形象、打造余杭的城市品牌,目前看來,值得期待。

用余杭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余杭區文化創意産業辦公室主任杭建衛的話説,“來自余杭”不是奢侈品品牌,但它包含了極高的文化價值,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在張雷的心裏,有一個更大更美的文化創業夢——那就是,10年、20年之後,“來自余杭”會像“瑞士製造”一樣深入人心,成為中國高端製造業和創意産業的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