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博物館事業十年發展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8 19:27:2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1年3月2日,中國美術館向社會宣佈實行免費開放。

2009年8月,西子湖畔,浙江美術館以現代化、開放式的姿態開館迎客。

2011年3月,世人看到了一個大氣端莊,又不失中國風格的新國博。

十年來,中國的博物館事業,無論是在數量、規模、硬體建設方面,還是在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全國範圍內,公立博物館擴建,美術館實現著從展覽館到美術博物館的轉變,民間各類專題博物館興起,國家實施的全面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舉措,更使得中國的博物館,向最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敞開了更為廣闊的公共的文明空間。特約有關部門的三位人士,回顧中國博物館的十年發展,展望未來之路。

迎接美術館時代的到來

諸 迪

中國的美術館事業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美術館事業的投入,對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及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視也日益加強。這種重視不僅來自於各級政府,也有社會力量和藝術家的推動。可以説,中國的美術館事業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正在迎來一個“美術館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持續增長的階段。在中央財政的支援下,中國美術館2003年順利完成了館舍改造。目前,新的國家美術館建設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建成後的館舍面積將達到13萬平方米。地方政府也積極投入美術館建設,僅在本世紀的前十年,就先後新建成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等10余家建築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美術館,面積達十幾萬平方米的上海美術館新館改造工程已接近完成、山東美術館等一批省市級新館已經開工建設或已列入建設規劃。到目前為止,全國國有美術館數量達200余家,美術館的硬體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規模相對小一些,在藝術家捐贈基礎上建立的美術名家藝術館(紀念館)和各種社會力量投資建立的民營美術館也蓬勃興起,與國有美術館相互補充,豐富和完善了美術館發展格局。

當然,美術館數量總體上還不足,分佈也很不均衡,還有近1/3的省份沒有省級美術館,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一些已經建成的美術館業務經費還沒有得到保障,這些都制約了美術館專業職能的實現和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的發揮,需要進一步推動各級各類美術館的建設,特別是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的美術館,完善美術館的總體佈局,促進美術資源和美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在推動硬體建設的同時,為了加強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特別是加快由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的轉型,文化部2010年首次開展了國家重點美術館評估工作,評選出中國美術館等9家國家重點美術館,起到了“以評促建”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2010年,文化部在“國家美術發展工程”中列入並實施了“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圍繞美術館的主要職能給予獎勵性扶持。2011年,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國家開始實施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成為2011年社會文化的熱點。以免費開放為標誌,我國美術館的專業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文化系統所屬美術館共舉辦了各種展覽3198個,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佔了展覽總數的50%;各館共舉辦公益性講座605次,開展公共教育活動1144次,出版物達642種,這是十分可喜的進步。

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也是制約我國美術館從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的關鍵因素,各館普遍重視了收藏以及對館藏的保護、研究與利用。中國美術館2011年全年入藏藝術品共計581件,其中獲得捐贈448件。浙江美術館一年來新增藏品1153件。各館都越發注重加強學術研究,舉辦了一系列藏品陳列展,發揮了藏品的效益。

近十年來,各館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有成效,作為美術館的行業組織,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美術館始終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並舉,加強策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項目,增強了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也加強了國際間的館際合作,使中國的美術館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作者為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

免了一張票,推開幾扇門

宋新潮

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博物館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全國博物館的數量快速增長,從改革開放前的350座,增長到現在的3415座;專業化水準顯著提高,一批知名博物館在基礎設施、研究展示、管理運作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快速進步;博物館藏品不斷充實,2011年僅文物系統所屬博物館的藏品總量已達1902萬件(套);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全國博物館每年赴境外的文物展覽達80余項,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有計劃地引進國外文物展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向國人推介世界文明。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從2004年起,各地博物館不斷加大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力度。2008年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全國1804個公共博物館分三批實現了向社會免費開放,加上自行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的總數已經超過2400個。一些民辦博物館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主動實施了免費開放。中央用於博物館免費開放的財政補助總額,4年累計投入高達82億元,成為文化領域中最大的一項公共文化支出。

免費開放的直接成果,是博物館觀眾人數大幅增加。據統計,免費開放四年來,全國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4億人次,每館比免費開放前平均增長了50%—70%。各地的省級博物館觀眾人數更是普遍增加了3到4倍。隨著觀眾人數的增加,觀眾群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和本地低收入階層增長明顯。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其免費開放後50%的觀眾是武漢及其周邊的當地居民。由此可見,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拉近了博物館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免費開放對博物館事業更是一個巨大的促進。博物館漸漸由以藏品為工作核心轉變為以服務觀眾為核心,更加強調社會服務和社會教育。2007年至2011年,僅文物系統所屬博物館年舉辦陳列展覽數從7689個增長到17297個。伴隨著社會關注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博物館,更有不少熱心者直接加入到了“博物館之友”、志願者組織行列中,彌補了博物館服務人員的不足,也增強了博物館與社會的互動。

為了適應免費開放對博物館的新要求,中國博物館協會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援下,自2008年積極推動建立博物館品質評價體系。啟動了對全國博物館的評估工作,評定了83座一級博物館,178座二級博物館和290座三級博物館。同時,在中央財政的支援下,實施了中央和地方共建博物館計劃,確定了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8個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由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牽頭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援,助力這些博物館基礎條件和業務水準的全面提升。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在上海召開,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博物館發展認可和肯定的最好證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加強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列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時代為中國博物館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博物館發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國博物館發展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

文化自信與國家典藏

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民國時期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新中國的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走過了百年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發展、變革、進步、復興的歷史進程。

1912年,辛亥革命的第二年,民國政府援引西方的博物館制度,將博物學帶進了公共文化領域。然而,經歷了20世紀前期的抗戰等動蕩歲月,實際上,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只是一個起步,到20世紀50年代,才有了新建的博物館單體建築。博物館對於國家文化的重要性這一基本的認識,是從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的文化自覺,而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博物館的文化自信,則以2003年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標誌。由此來看,中國博物館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非常有限,近十年來的發展速度卻突飛猛進。

從國子監到故宮的午門和端門之間,再到天安門廣場,博物館的館址更易,顯現出文化的時代走向。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僅是國家文化的窗口,是對公眾進行教育的陣地,而且它處在國家政治中心所在的特殊位置之上,顯現出特殊的文化尊崇。

20世紀後期,全世界博物館都面臨調整、轉型和大發展的時期,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之內都有一些重要場館的建設。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進行了改擴建工程,于2011年3月以嶄新的面貌對外開放,以近20萬平方米的建築成為世界第一大館。面對如此規模的國家文化殿堂,史無前例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因為位處天安門地區,其展覽、收藏、公共教育、學術研究、對外交流等專業功能,以及安保、服務等各個方面的職能都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場館面積增大,功能擴展,尤其是免費開放之後,觀眾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接待工作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毋庸諱言,普通觀眾的素養反映了整體國民的素質,博物館的整體水準也反映了國家文化的大致狀況。

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內的觀眾,和館外天安門地區的遊客形成一個內外呼應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博物館這一公共文化設施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種文化的力量也彰顯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宏大的場館,才有可能去吸引中國乃至世界的觀眾;因為有了世界一流的硬體條件,才有可能吸引像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大師的作品走進中國,中國的公眾才得以不出國門而大開眼界。

近十年的發展,讓國人看到了博物館在一個國家文化發展中所無法替代的重要性,看到了博物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推廣國家文化方面所特有的超乎尋常的力量。基於國家的強盛,中國的博物館在世界上才有了與國家話語權相應的文化話語權,因此,在專業方面也傳達出了與國際博物館界在交流合作方面的自信。與世界上很多有著200多年曆史的博物館相比,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年輕。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有120萬件藏品,這是立館的基礎,只是與世界上一些大館相比還有差距,尤其是缺少國外的藏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加大了國際合作的步伐。政府也加大了對於博物館的投入,加大了對於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使博物館運作國際間的交流展等複雜的系統工程,有了基本的保證。

博物館在英國被視為最重要的教育機構之一。參觀博物館歷來是英國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今在中國,博物館也開始了從孩子抓起的推廣工作。當孩子們把博物館作為終身的課堂,當人們向孫輩敘述這些文化的過往、文化的傳承時,博物館便顯現出了獨特魅力之所在。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