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擴張模式:倫敦的正面與負面效應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0 12:32:38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資料圖片

追蹤曼哈頓藝術畫廊的“遷徙模式”已經夠複雜了。但隨著這座城市的許多頂尖畫廊都擴張到了倫敦,一種國際貿易的路線似乎又被重新描繪了出來。

直至今年年底,包括佩斯、David Zwirner以及Michael Werner等在內的紐約畫廊將在倫敦的Mayfair開起它們的分部。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畫廊也不會放棄它們在曼哈頓的根據地:它們有的是第一次開辦分畫廊,有的則是將小的辦公區擴張到合適的觀看空間。

那些畫廊主這樣做的動機之一在於深化他們的“人才花名冊”。“藝術家在哪,我們就去哪,”佩斯畫廊總裁Marc Glimcher表示。“收藏家會不斷地旅行,但藝術家需要一個離他們距離很近的畫廊。”此外,由於來自歐洲兩端的收藏家使倫敦變成了一個頻繁的停留地,畫廊主們也開始覺得將這座城市當成他們的必需品了。“倫敦才是世界的十字路口,紐約根本算不上,”Marc Glimcher説。佩斯畫廊已經在倫敦的Soho區有了一個小型的辦公室;而今年10月它將在皇家藝術學院西翼近9000平方英尺的空間裏以嶄新的姿態亮相。

緊隨其後的將是同樣會在10月亮相倫敦的David Zwirner畫廊。與David Zwirner在紐約的畫廊所呈現出來的極簡的外觀不同,倫敦David Zwirner畫廊將以更加家庭化的風格亮相。更為重要的是,它將嘗試擴大對其代理藝術家的展示並且培養一些新的合作。“我們的許多代理藝術家都沒有在倫敦舉辦過展覽,”David Zwirner畫廊的合作夥伴Angela Choon説,並且補充説倫敦的空間將展出一些與其他沒能擴張到倫敦的紐約畫廊有聯繫的藝術家的作品。“我們還會為一些不能在紐約進行展示的藝術家舉辦展覽。”

Michael Werner畫廊位於倫敦的新空間則將會複製其位於曼哈頓的空間那種安靜、優雅的氛圍。Michael Werner畫廊對於倫敦來説同樣不陌生:其在倫敦有一間處理私人生意的辦公室,同時也為那些在附近的博物館裏有作品展出的藝術家提供了方便,比如佩爾·柯克比(Per Kirkeby)2009年在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回顧展。“倫敦將會給我們提供一個與之前從未合作過的藝術家進行合作的機會,”Michael Werner畫廊的合作夥伴Gordon VeneKlasen表示,並且稱不同觀眾對作品的選擇是很不同的。“有一些人只會去倫敦而不會到紐約。”

這些新畫廊的選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傳統上Mayfair就與一些展示古典大師級作品的畫廊聯繫在一起,這與和英國青年藝術家(YBA)掛鉤的倫敦東部截然不同。正如紐約的Soho一樣,那裏曾經的前衛和反動現在也已經變成了昂貴。需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從Mayfair到達倫敦東部的畫廊。然而佩斯、David Zwirner以及Michael Werner卻將處於克拉裏奇酒店、康諾特酒店、薩維爾街等等的步行距離中。不用事先預訂汽車,甚至都用不著手機上的地圖:只用在周圍隨便走走就看到所有的好東西。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座城市的優勢深信不疑。以倫敦為基地的畫廊主Rebecca Hossack在倫敦Fitzrovia區經營著兩間畫廊,但她卻于去年在紐約NoLita開辦了一間分畫廊。這是因為她覺得紐約的藝術圈更加有活力,尤其是在這個YBA們都已經繼續前進了的時代。“紐約給我帶來的心情屬於一種樂觀,”她説。“而倫敦卻給我帶來根深蒂固的絕望。它真實的藝術界並不是那麼繁榮。”至於那些抱有雄心大志的收藏家,Rebecca Hossack也不相信他們能給她的藝術家帶來好的市場。“他們以離譜的價格買一些離譜的作品。我不願意在那樣的環境裏出售作品。”

如果説紐約與倫敦之間有什麼持久的相似之處的話,那便是一個藝術片區的中心總不會在一個地方維持太長的時間:“它們總是像浪潮那樣漲落不定,然後蔓延到不同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