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羅寧根博物館舉辦了尹秀珍的個人大型展覽。尹秀珍1963年生於北京,她的作品特點是將人的經歷和記憶,時代的印痕,結合具體環境創作,並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
在她最近的額作品中,展示包含了他的主要作品,例如2007年的作品Collective Subconscious),2008年的作品 Thought 以及2009-2010年的組品 Waves 都參加了這次展覽。以及她2003-2007年的安裝藝術作品 The Weapon installation 也參加了展示。
與一般意義上的女權主義者不同,尹秀珍的女性主義視角並不採取任何一種尖銳的對立姿態,沒有挑戰欲,而僅僅帶有間接的社會關懷。她所傳達出的變遷感是建立在個人史的變遷基礎之上的,她社會性的觸角衍生於她私人生活的精神性流露,她的意志,因為自我而社會化,因為細微而宏大,因為私密而普適。選擇以織物、衣物作為自己標誌性的藝術語言,是出自尹秀珍自己的童年記憶----她從小就喜歡織毛衣,喜歡看織物在自己的手底下花樣翻新,線團變成成衣那個神奇的建構過程。除了織物,就連水泥,建築材料那些略顯冰冷的材料,也都被她與其自身的生活軌跡聯結起來,被賦予了強烈的個人化色彩。而用這些承載著個體痕跡的材料製作出來的作品,也都無一例外地承載著她個人的生命印跡。正如她那十雙貼著自己照片的舊布鞋,承載著一連串不同時期的個人史。《可攜帶的城市》系列,打開的行李箱裏盛滿舊衣服製成的縮微城市景觀----並不算巨大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全然無關宏大的城市概念,更像是一件玩具般的私家收藏品。不錯,城市是一種外在的客觀,而每個人體驗它的方式卻都絕對地私人化、無人可以替代。那些曾有所屬的衣物即是獨特個體經驗的象徵,精神性地在個人概念中重構了外在的城市印象。
尹秀珍的女性主義視角並不採取任何一種尖銳的對立姿態,沒有挑戰欲,而僅僅帶有間接的社會關懷。她所傳達出的變遷感是建立在個人史的變遷基礎之上的,她社會性的觸角衍生於她私人生活的精神性流露,她的意志,因為自我而社會化,因為細微而宏大,因為私密而普適。選擇以織物、衣物作為自己標誌性的藝術語言,是出自尹秀珍自己的童年記憶----她從小就喜歡織毛衣,喜歡看織物在自己的手底下花樣翻新,線團變成成衣那個神奇的建構過程。除了織物,就連水泥,建築材料那些略顯冰冷的材料,也都被她與其自身的生活軌跡聯結起來,被賦予了強烈的個人化色彩。而用這些承載著個體痕跡的材料製作出來的作品,也都無一例外地承載著她個人的生命印跡。正如她那十雙貼著自己照片的舊布鞋,承載著一連串不同時期的個人史。《可攜帶的城市》系列,打開的行李箱裏盛滿舊衣服製成的縮微城市景觀----並不算巨大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全然無關宏大的城市概念,更像是一件玩具般的私家收藏品。不錯,城市是一種外在的客觀,而每個人體驗它的方式卻都絕對地私人化、無人可以替代。那些曾有所屬的衣物即是獨特個體經驗的象徵,精神性地在個人概念中重構了外在的城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