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舉辦“勁松紅岩—錢松喦繪畫藝術精品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3 14:04:4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今日江南分外嬌》紙本設色 124x193cm 1974年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和無錫博物院共同主辦的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之“勁松紅岩——錢松喦繪畫藝術精品展”于2012年7月20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作為20世紀中國畫轉型期的重要藝術家,錢松喦的藝術變革觸及了許多中國畫的本質問題,重新認識和分析他的藝術對於藝術界探索中國畫的本質以及21世紀的發展方向等問題都能帶來諸多啟迪。

錢松喦生前將百餘幅作品及無錫舊居私宅捐獻給家鄉,本次展覽的作品就是來自這批有分量的捐贈。展覽從無錫博物院收藏的錢松喦書畫捐贈作品中,甄選山水、人物、花鳥作品60余幅。這些作品涵蓋了錢松喦各個時期的藝術創作,力圖在宏觀上呈現出畫家創作的整體風貌。同時在今年,北京畫院收藏的花鳥畫作品還將赴無錫展出,20世紀眾多藝術大師繪畫精品的南北交流活動,對兩地乃至區域間的藝術對話,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梅園新村圖軸》紙本設色 49x40cm 1970年

圖寫新貌

錢松喦的山水畫藝術是20世紀中期中國山水畫變革呈現出的異彩。他將齊白石“似與不似”的丹青法理運用到山水畫上,取象運思、想落天外,使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畫由場景再現轉向了情感的表現,開創了全新的境界。他的繪畫運用暗喻、象徵等手法把紅岩勁松都賦予了主題思想,用山水形象來詮釋人文精神,把豪邁氣概與天地輝煌相比擬,使山水境界成為偉大精神投射的寥廓空間,雄健氣魄瀰漫全幅。

錢松喦深信傳統法度大有發展的餘地,並對創新有著堅強的信念。他曾言:“前無古人才是新,今天不煮夾生飯,明日就無熟飯吃,我如創新不成,開個風氣,後人定能成功!”他放棄了在傳統形式中添加工廠、紅旗、火車的簡單方法,憑藉一腔革新中國畫的熱血,找到了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新路,開掘了新時代中國畫的獨特意境。無論延安的楊家嶺和棗園、湖南的清水塘和韶山,還是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南京的梅園新村;無論繁榮的海港建設、宏偉的煤都開採,還是喜悅的水果豐收、勤勞的割草磨鐮,都釋放著濃烈的時代氣息,那些“平淡無奇”的景物,經過錢松喦的藝術再現,立刻體現出了不平淡的崇高情境。《湖田新綠》採取鳥瞰式的構圖方式,油綠的田地幾乎撐滿畫面,有一馬平川、咫尺千里之勢。畫家用傳統山水畫之平遠法表現水鄉田野,又將田地、河湖、舟帆、屋舍、橋梁等巧妙組合,使簡單而規整的湖田擁有了清新的情調和時代的氣息。《延安頌》拉高山體盡顯巍峨,寶塔屹立山巔,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精神震撼力。錢松喦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均體現了嶄新的面貌,使中國畫呈現出了豪邁與激越、崇高與壯美的格調,促成了中國畫藝術新的飛躍。

《鍾馗圖軸》紙本設色 43x34cm 1980年

藝術探析

“勁松紅岩——錢松喦繪畫藝術精品展”根據錢松喦在不同時期藝術創作的風格和主題,將展覽分為精研古法、獨辟新境、復歸於樸三個板塊。

錢松喦早年學畫,對傳統技法的鍛鍊十分嚴格,聚精會神,不廢一紙一絹。初學宋元明諸家,後專注于對沈周、石濤、石谿的臨摹。因此建國以前,錢松喦的藝術面貌多以師法傳統、造化為主。在“精研古法”這一板塊中,展覽展示了錢松喦的臨古作品,表現了老一代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的吸取和對傳統技法的深諳。建國之後,生活境遇的改變使錢松喦的思想和心境隨之變化,同時新中國要求藝術反映現實生活併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政策,促使錢松喦對中國畫長期以來因襲成風的摹古風格進行創新,最終解決了“山水畫怎樣反應時代精神”的藝術難題。“獨辟新境”板塊集合了錢松喦以明快、柔潤的筆調表現新中國建立之後山川巨變、萬象更新的藝術作品。表現了錢松喦為適應當時政治面貌和時代風格,大膽突破的革新之舉。文革結束後至80年代,錢松喦的創作更多注重作品的內在意蘊和自由抒寫。革命聖地這類典型題材開始減少,畫家開始以描繪自然風光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讚頌以及對少時生活之地的懷念。“復歸於樸”板塊展示了錢松喦對造化萬象的融情之作,表現出畫家晚年回歸藝術本體,對山川自然壯美景色的情真意切。

錢松喦以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式、創作風格,出色地回答了時代對山水畫提出的要求,實現了時代精神、民族氣派和個人風格的統一,闖出一條可行之路,並深深地影響了一批有志於山水畫創新的同輩及後輩畫家。他基於對中國傳統繪畫優長與不足的入骨理解,基於對民族繪畫創新的深刻認識,進而對中國畫藝術形式的發展所做的不懈探索和矚目成績,恰恰可以成為目前中國畫探索和革新之士參照和借鑒。“勁松紅岩——錢松喦繪畫藝術精品展”以錢松喦的藝術道路為個案分析,探討了錢松喦革新山水畫的過程和成果,豐富了“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內容,同時也將引發觀眾以及藝術界對中國畫創新問題的討論和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