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無地:變化中的策展》國際專題研討會將於廣東召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7 13:21:46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為期三天的國際專題研討會《腳踏無地:變化中的策展》將於2012年7月2日至7月4日在廣東時代美術館呈現。在本次研討會上,廣東時代美術館還將預告旗下系列策展理論出版物的出版及發行。

該項目由蔡影茜和盧迎華共同策劃,主題緣于兩人從2010年起在《當代藝術與投資》(後改名《獨立評論》)上共同發表的“策展問題”專欄。當今的策展實踐面對的是一片充滿不確定性的土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激發與當下展覽製作新思想相關的討論變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來自中國及國際上不同區域的策展人、藝術家和評論家將齊聚一堂,從各自的專業實踐和理論關注點出發,對當下充滿機遇及危機的語境中,批判性仲介以及藝術實踐者、機構角色的變化作出回應。受邀的演講者及討論嘉賓將考察和反思策展及其相關活動在各自的背景和地區中的情況。研討會的目的在於為批判的反思和主動的想像提供平臺,同時也意在為中國年輕一代的藝術實踐者提供一個自我教育和分享機會。研討會鼓勵參與者和觀眾的現場回應及討論,並相信這是一種積極的自學習方式和行動方式。在種種變化的聚合之處,有關自我歷史化、展覽製作和機構化的廣泛討論在突破地理政治區域及行業圈子限制的前提之下,將得到更充分的分享和更深入的反思。

第1天——棲身無人之境:自我歷史化及主動寄生主義

2012年7月2日 週一

“自我歷史化”是由澤丹卡鮑多維娜克通過2006年策劃的展覽《被打斷的歷史》提出的概念,該概念描述前東歐地區藝術家的生存策略以及藝術家作為檔案保存者和歷史學家的角色。當今對於自我歷史化的討論主要聚焦于藝術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區域,在這些地方,個體的實際努力某程度上取代了機構的實踐;這方面的討論也用於全球範圍內藝術家希望保持獨立性的當代藝術實踐。這些情況促使藝術家、實踐者作出相應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既可能呈現為自我描述的迫切需求,也可能體現為為自身及其他藝術家的工作創造溝通條件的各種行動。自我歷史化為自我機構化提供可能,令策展和藝術實踐得以用不一樣的方式閱讀歷史和觀看未來,併為知識的反思和重新分配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系統。這些藝術家和個體的生存策略,旨在為在地知識生産奠定基礎,同時也為一些區域提供了平等參與全球對話的根基。

過去10年間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市場和新機構主義的覺醒,促發了知識生産的全新模式,包括新的條件下更吸引人的、更具策劃性的介入和參與。我們將之定義為“積極寄生主義”,其中個體的角色成為一個重要的出發點,依託著不同的機構資源,本質上更加靈活和流動的工作方式也成為可能。這些新的模式不僅改變著新思想生産者們的工作,通過與機構的緊密合作,也可能由內而外地逐漸改變機構本身的制度。這些寄生策略在藝術系統內部建立起新的關聯和協商空間,其中未被定義的若干區域將對不同的可能性保持開放。

- 自我歷史化的早期運動和當今趨勢是什麼?

- 機構批判的缺席或在場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藝術家實踐的美術館化?

- 作為自我歷史化的主體和客體,藝術家和策展人如何行動?

- 作為一種抵抗方式,我們如何令自己的實踐更加地方化?

- 我們是否可以將積極寄生主義看作是一種通過與體制合作而自內而外地改變體制的方式?實際上發生了何種協商?

- 歷史敘述的缺席應該被看作一種限制還是一種優勢?我們在試圖建立新的敘述結構嗎?

- 如果我們將歷史看作一個自我審視和反思的持續過程,而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確定陳述,自我歷史化是否能不僅記住過去,同時也提供有關未來的視界?

10:00-12:00 主題發言及問答

演講者: 比利安娜 思瑞克(獨立策展人、評論家), 劉鼎(藝術家、策展人), Richer Streitmatter-Tran和Le Thi Tuong Vi(藝術家、評論家、Dia/Project創始人)

主持人: 蔡影茜

14:30-17:00 圓桌討論

以上講者及 PDF 出版團隊(藝術家胡昀, 陸平原)、張培力、申舶良

主持人:盧迎華

第2天——別樣想像: 藝術機構的猜想性構建

2012年7月3日 週二

在本次研討當中,我們提出了有關歷史敘述和協商的不同方式,以及展覽製作上的無政府主義。這兩種觀點都試圖突破現代主義歷史以及傳統美術館學當中有關展覽製作的常規限制。自從阿爾弗雷德巴爾提出他的著名的“時間潛艇”理論之後,美術館和機構就圍繞著“藝術收藏”這一文化資本核心,致力於構建並協助構建在此基礎上被寫就的、卻是包含著投機性的唯一歷史。但是我們應該記得短暫性和歷史性都不過是回憶的不同方式,而這些回憶都將在變化的過程中被不斷刷新。一個藝術機構並非只是去重演或重申某些現存的系統和權力結構,而更應去述行或猜想不可見的、未被看見的和未被想像的可能。

在全球的當代藝術的語境當中,大量中小型機構都仍然在積極地述行及反思“當代性”的概念以及它的種種令人不無憂心的現狀。一邊有著臨時性的機構、個體的機構和面向未來的機構,另一邊也有著機構批判、新機構主義和致力於啟蒙主義的機構等等。儘管以上任何一種都沒能被證明是一種無往而不利的解決辦法,但是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嘗試著對別樣的可能作出猜想。如果策展和文化生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製造世界的方式,而機構不過是承載這些活動的場所,那麼去想像別樣就可能意味著預見、導向和構建那些偏異的、形成中的機構,在這些機構當中,展覽製作,連同思考、共同工作和講故事的方式都將與以上提到的種種話語和實踐有所不同。

- 機構批判和新機構主義的遺産有哪些?

- “機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定義在今天敏感而脆弱的政治經濟語境當中面對著怎樣的挑戰?

- 是否有沒有藝術界的藝術?這種想像對於展覽製作和策展有著怎樣的啟發?

- 哪些是從內而外的革命?

- 面對著腳下並不穩定的根基,斷裂是否能被看作是一種關聯?

- 機構作為一種現代社會通用的組織方式,它們有著怎樣的個別性?

- 您對於別樣和“另一個世界”的猜想和提議是什麼?

10:00-12:00 主題演講

Simon Shiekh(策展人、評論家)、王璜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Fiona Jean Vivian Hogg(獨立策展人、評論家,代表Ann Demeester)

主持人:盧迎華

14:30-16:00 圓桌討論

以上講者及丁穎恩、Cosmic Constina、蔡影茜

主持人:比利安娜 思瑞克

第3天——從孤兒到仲介 :展覽製作的無政府狀態

2012年7月4日,週三

主題為“從孤兒到仲介”討論來自於對藝術家和策展人角色概念的反思,在此之上,我們更進一步提出在實際行動中,這種有關角色區分的概念應該被拋諸腦後。是否應該直接從實踐開始?我們是否可能走得更遠,去倡導策展實踐和藝術家實踐在個體創造性上的完全平等?

一個展覽及其中的藝術品是互相依賴的,在其共同的語境之下又保留有各自的獨立性。它們彼此啟發而又各自映照對方。通過成為彼此的仲介,一個展覽和它的作品變得不可區分。這種關聯為展覽製作創造了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結構。策展人作為展覽的作者陳述自己的觀點;同時,藝術家作為展覽的參與者也對自己的觀念加以同等的表達。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他們各自為對方調停,成為對方想像力和意圖的經紀人。缺少了策展實踐的調停,藝術家就成了孤兒。而缺少了藝術家的調停,機構和策展人也將成為孤兒。

這一重策展敘述和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要求對自我實踐和自主性的強烈意識,這種意識同時體現在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上。只有當我們成為知識的平等伴侶的時候,我們才能互相啟發、互為激勵。這種無政府主義的理想與當今藝術系統內不同角色和位置的自我組織相伴而行。為了讓我們不成為自己的孤兒,我們應該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同時,樂於充當對方的仲介及伴侶。

- 讓我們談談信任和合法性的問題

- 在展覽當中,什麼是一個策展人能做,而一個藝術家不能做的?同樣,什麼是一個藝術家能做而一個策展人不能做的?

- 在有關合法性和自主性的持續掙扎當中,誰是真正的贏家?

- 策展敘述在展覽製作中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 在不同的語境當中,我們會如何看待同一件作品?一件作品如何超出它原有的解讀限制?

- 在一個倡導的無政府主義結構當中,調停是如何發生作用的?什麼是真正的出發點?

- 如果我們都離不開對方,我們可以怎樣共同行動?

10:00-12:00 主題演講

演講者:黃專(策展人、評論家)、Wu Tsang(藝術家)、Anselm Franke(Extra City藝術總監、2012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主持人:比利安娜 思瑞克

14:30-16:00 圓桌討論

以上講者及盧迎華、林昱、龔劍、劉鼎

主持人:蔡影茜

16:15-17:15

由Fiona Jean Vivian Hogg 主持的de Appel策展人及畫廊人項目的簡介及對話

17:15-17:30

結語+廣東時代美術館策展理論系列出版物預告

*以上名單由於部分嘉賓行程及時間可能有微調及改變

研討會時間:2012年7月2日-4日,週一至週三10:00-12:30 及14:30-17:30

研討會地點:廣東時代美術館

廣州事白雲大道黃邊北路時代玫瑰園三期(地鐵2號線黃邊站D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