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幅博物館級水彩畫整體亮相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5-15 08:50:34 |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一批500多幅被稱為“博物館級的藏品”——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名家精品之作,昨天首次在上海泓盛預展現場亮相。這也算得上是第一代中國西畫家寫生教育和傳播的重要縮影,幾可記錄1940-1960年代中國現代水彩發展史。

這批由上海泓盛費時7年多徵集到的“中國現代水彩經典遺珍”,包括張眉孫、李詠森、潘思同及雷雨等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名家精品,不但是中國水彩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作品。無論是張眉孫的《浦江泊船》、《七里瀧》,還是李詠森的《上海外灘》、潘思同的《華燈初上》、《蘇州河》等,無不可讓人悉見20世紀40至60年代期間濃厚的時代氣息和生活品位。黃浦江畔、建設工地、城市景象、花草瓜果等構成了“抒情中國”的生動圖像,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烙印,也寄託著那個時代的藝術理想。

據介紹,這些作品是台灣一位資深藏家以數十年的心血收藏整理。早在20多年前,即有不少私人藏家及拍賣公司與藏家接觸過,在堅持整批作品系統完整性的要求下,這位藏家一直未使這批珍品散佚。

水彩畫開始於德國畫家丟勒,18世紀中葉,在英國發展成為獨立畫種。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使西方水彩畫傳入中國,吸取中國文化,發展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水彩畫。民國時期,上海曾是中國水彩畫的發源地和創作重鎮。

作為中國早期水彩畫家,張眉孫、李詠森、潘思同及雷雨的藝術歷程,見證了中國現代美術中西融合的歷史。張眉孫(1894-1973)是中國早期最有成就的水彩畫家之一,其畫風傾向自然,作畫不用西畫筆,而是取國産羊毫筆作畫,同時他汲取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多作濕筆點染,重視筆墨,講究筆法,他對水彩畫的創作,曾總結出“筆、水、色、形、質、紋”六字訣。李詠森(1898-1998)是力倡水彩畫寫實風格的先驅,他曾坦言:“我在作畫中,常將水彩與國畫技法交融使用,倒亦別具一格。”潘思同(1903-1980)是中國水彩畫發展上首先使用粗筆作畫的藝術家,也是用水最得法的第一人,並且擅長留白。雷雨(1921-1989)早年隨李鐵夫學美術,為建國以後海派藝術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