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礦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30 10:49:1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自2010年以“巡迴排演”為主題和世博會遙相呼應之後,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將遷入原世博區域,于2012年10月1日起在由城市未來館改建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

表達東方人的能量觀

上海雙年展(Shanghai Biennial)于1996年開始舉辦,主辦單位期望以此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首屆展覽由上海美術館策劃,上海市政府出資舉辦。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原本是南市發電廠,本屆雙年展的主題便以此出發進行闡釋,定名為“重新發電”。總策展人邱志傑昨天表示,在世博會後,明年上海雙年展希望讓當代藝術對後世博的大眾視覺經驗作出回應,繼承以往的大手筆。在前八屆雙年展逐一盤點了當代藝術媒介的可能性之後,本屆雙年展將會轉向對當代社會問題的現場處理。

在介紹自己的策展理念時,邱志傑播放了一段錄影,那是菲律賓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廣告,他們將可樂瓶改造後倒入混合了漂白粉的水,在民居屋頂上開一個洞,這個裝置可以通過光線折射,將光明引入普通民居。這件作品將被邀請參加本屆雙年展。

邱志傑説,現代以來的能源發掘一直採用圈地開採、不斷向外探求的模式。對新能源的開發納入了環保敘事,但依然沒有脫離原本的模式。

“東方人一直以來對於能量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慣於從內向尋找得其所安的心靈狀態。”邱志傑表示,本次雙年展將關注那些有“做功”能力的藝術家。本次雙年展的主題是“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礦藏”。

引入城市館模式

屆時,邱志傑將和張頌仁、簡斯·霍夫曼、鮑裏斯·格羅伊斯三位聯合策展人一起,為上海呈現一場規模宏大的雙年展。本屆雙年展分為主題展、特別展和城市館三大板塊,試圖從場所、記憶、意志、理解和共同體中尋求希冀中的能量。

主題展分為“溯源”、“復興”、“造化”和“共同體”四個部分,分別關注作為社會動員者的藝術,作為歷史的重訪者與重寫者的藝術,作為能量的變壓器與轉換者的藝術,以及作為社會組織者的對話和交往的藝術。

特別展則包括回溯猶太人在上海的“上海方舟”和滬閩臺聯動的“中山公園計劃”。本次雙年展首次引入城市館的模式,計劃在新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內設置孟買、伊斯坦布爾、德黑蘭、香港、台北、倫敦、巴塞羅那等城市的展館。

雙年展期間,也將邀約全球多媒體、行為、戲劇等方面的藝術家,將博物館門外廣場打造為一個“表演的集市”。同時,教育項目“圓明學園”也將展開,跨媒體大師班、科技與藝術工作坊、亞洲思想工作坊等項目將分別舉辦。

志在“東方文化主動出擊”

“上海美術館原來是跑馬場,新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原來是南市發電廠,是為江南造船廠提供電力的地方。”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談起此番雙年展遷址有諸多感慨,“前者代表對本土殖民文化的反思,後者是民族工業的搖籃。這一遷址不僅是位置和體量上的改變,同樣也是自我定位的更新和提升。現在,我們要在全球一體化格局中,讓東方文化主動出擊。”

這或許是有史以來最豪情萬丈的一屆雙年展,被問及預算問題時,邱志傑微笑道,“你我生逢其時,可以讓夢想實現。”2012年5月,上海雙年展團隊將參加香港藝博會,試圖在亞洲雙年展如林的情況下,讓世界關注到自己。至於如何吸引市民的關注,邱志傑神秘地透露,“煙囪會讓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