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城"論壇央美美術館舉行 開啟"城視"文化活動序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12 12:05: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許柏成

論壇的兩位主持人: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教授雲浩(左)、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朱青生(中)

由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合主辦,《讀書》雜誌、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聯合主持的《問城》論壇于2011年12月10日下午2時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在《問城》論壇的介紹中,它以城市、建築、影視、公共藝術為文化方向,開啟中國的文藝復興為宗旨,以問——慰問以及疑問為主題。

在學術報告廳內觀看直播的學生們

王中、王明賢、王璜生、雲浩、寧瀛、劉索拉、劉小東、朱青生、陳嘉映、張永和、賈寶蘭、徐冰、徐仲偶、翁菱、宋俊嶺等人出席了論壇併發言,他們的發言與互動在一個小會議室舉行,僅對特邀嘉賓及媒體開放。而與此同時,論壇實況通過影像傳輸設備在另一間大會議室螢幕上展示出來,300多名中央美院的學生以及社會公眾在學術報告廳裏聆聽了本次論壇。

《問城》論壇現場

論壇上半段由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教授雲浩主持,張永和、徐冰、王中、陳嘉映、宋俊嶺五位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國際建築師張永和首先發言,他説在今天我們往往把建築當作特殊問題來處理,但卻忽視了建築的本質問題。現在將主題公園變成了城市,建築變成了主題式的物體。建築應該具有宜居性、持續性並且老百姓住得起。他舉例説一個人吃午飯並不僅僅是吃飯的問題,還要解決散步、購物等的問題,“吃中飯的問題就是城市的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隨後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漢字民族的符號化生活傳統與當代全球符號化生活趨向”。他認為中國人文化的本源與漢字的書寫有關。中國文化中也是有符號的,比如山水畫中的“皴法”。漢字的寫作與這些皴法類似,中國文字是通過碼字來營造氣氛。漢字的書寫第二筆根據第一筆生成,最後一筆形成整個字的平衡。寫漢字的時候,中國人在架構哲學,這些構成了中國人對關係的理解。同時,今天是新一輪符號化趨向的時期,每一天都碰到前所未見的事情和全新的事物、工具,今天是新一輪象形文字的時期。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中發言是從公共藝術領域探討了建築與城市形態的關係。他認為規劃缺少長遠戰略目光和應有的文化視野是今天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而在歷史上,不管西方還是東方,任何城市的規劃都是一個體系。最終應該由藝術營造空間,並激活空間。公共藝術不止是城市空間的構築體,更是城市故事、城市精神的孵化器。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發言題目是“城市與文化”,他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在談論建築的時候,好像沒有給城市裏生長的草根文化留夠餘地。文化是一個自發生長的過程,是不可以計劃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規劃一個頭,讓文化來生長。

觀看論壇現場直播的學生與聽眾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宋俊嶺發言的題目是:“優良城市——以古典的北京和華盛頓為例”。他認為城市美還是無須、混亂、醜陋,直接關係人的品質,最終要看人,看人的追求,看人的行為標準。人類有一個崇高的來源,深遠的來源和崇高的目的。人類進化兩個利器,一個是文字,一個是城市。我們一定要把城市理解好、設計透。

隨後,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教授主持了自由討論,翁菱、劉索拉、寧瀛、王明賢、劉小東、徐仲偶、賈寶蘭、王璜生分別根據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對本次論壇的主題進行了發言,為大家帶來具有啟發性的思考。在論壇結束以後,與會嘉賓與現場聽眾、中央美院的學生進行了合影。

論壇結束後嘉賓與聽眾、學生合影

《問城》論壇是“城視”系列文化運動的開篇之作。邀請人員中,有哲學家、社會學家、美術家、音樂家、作家及各學科學者。它是一個多方跨界的嘗試,不僅跨越了美術的範疇,更跨越了藝術的範疇,為中國文化界“文藝復興”之路的開拓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