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作品展上海開幕 有觀眾表示基本不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9 09:05:10 |
文章來源: 新聞晚報

“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於今天上午9點在中國館正式迎客。作為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展期最長的畢加索作品展,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更考驗著中國觀眾的美術素養。畢加索一生橫貫多個美術流派,其現代藝術理念和實踐對於長期缺乏現代藝術熏陶的內地觀眾來説,理解起來可能還有點難度,因此,聽展覽現場藝術志願者的講解可能比單純看畫更重要。

“如果沒講解,基本看不懂”

上午9點,大約50名左右觀眾成為首批入場者。大展門口,觀眾們接受類似機場安檢進入展廳,他們一邊參觀,一邊對於大展的種種細節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一位老先生提出,門票上應儘量註明入場地點,中國館入口不止一個,走錯的話要繞好長時間,一位觀眾因為走錯入口,花了半個多小時才找到上南路、雲臺路口以北的大展售票安檢口。另一位觀眾表示,現場講解十分有用,如果沒有講解,基本看不懂,也沒那麼多作品的幕後故事可以了解。本來講解員是為了團體觀眾安排,而且收費每人20元,根據首批觀眾的實際需求,主辦方及時調整,派出志願者為散客講解。

現場保安與觀眾的最大分歧在於不能拍照,有些觀眾會及時收手,有些人會轉個身繼續偷照,也有人對保安的勸阻表示不滿。不能拍照是國際大展的管理常規,但保安人員在勸阻時也要耐心,多解釋幾句,不能用生硬的語言來打發觀眾。另外,現場沒有關於畢加索大展的小畫冊分發,這也是觀眾頻拍照的原因之一。

中後期作品難倒絕大多數人

展廳裏,畢加索作品的內涵難倒了不少人。昨晚為大展捧場的張曼玉也表示,自己最喜歡畢加索藍色時期和玫瑰紅時期。其實,這是畢加索20至25歲的創作,屬於他早期寫實風格。張曼玉的欣賞範疇其實和內地大多數觀眾一樣,對於畢加索早期寫實作品還比較能看得懂,但這部分作品只佔大展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不到,進入立體主義以後的各個時期作品,就超出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範疇。

雖然難以欣賞,但多數觀眾不會立刻表現出來,他們往往很執著地在作品前多站一會兒,或者側耳傾聽年輕的來自各大美院的藝術志願者的講解。

不聽講解大作難以“下咽”

來自上大美院的研究生小李不久前報名成為現場志願者。她説,自己和一大批來自各美院的同學事先經過了幾天的培訓。小李來自福建,儘管絕大多數展品在美術史課本上都沒見過,但這些展品近在眼前,因此非常親切。小李表示,這是走近畢加索這位偉大藝術家內心的最好途徑。小李説,自己有些遠在福建的老家的親戚朋友都準備為這次畢加索大展來一趟上海。

小李負責大展的某一個區域,大展共有七八個區域,每個區域都配備一兩名志願者為觀眾講解,回答觀眾可能提出的問題。另一位來自上大美院的志願者也表示,培訓時,他們已事先準備了觀眾可能詢問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對於欣賞難度較高的中後期作品的解釋。記者問:“如果觀眾實在不理解作品或提出一些疑難問題怎麼辦? ”該志願者表示,會儘量講講關於這幅畫的故事。

現場每一位志願者身邊都圍著好些觀眾,很多人在聽了志願者解説後,再細細打量作品,他們立刻從無所適從難以“下咽”變得若有所思。

觀展前最好做點功課

在現場,如果光看一遍墻上的解説詞和作品標簽,大概十幾分鐘就可以看完整個大展,但如果對作品的欣賞有障礙,需要傾聽志願者講解的話,耗費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

一位美術界人士在參觀時表示,看畢加索大展最好事先做點功課,翻翻美術史,了解一下畢加索為什麼會一再否定和突破自己,他不是簡單地把眼睛和後腦勺畫在一個平面上,他有自己的創作理念。該人士同時認為,畢竟中國內地觀眾受現代藝術熏陶很有限,包括他自己,也不太能欣賞畢加索中後期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