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上拍,2次流拍,價格連連走低
陳逸飛于2005年4月10日謝世。相隔3個月,7月10日,《水鄉回望》就現身朵雲軒的拍場,以176萬元成交。5個月後,12月16日,又出現在浙江中財拍賣會,遭流拍。2006年4月9日,作品再現浙江南北拍場,二度流拍。當年12月3日,作品第四次出現,在中鼎國際拍賣會上,以幾乎等同於首次拍賣的價格成交。連續兩年4場拍賣,2次流拍,此後該作略有沉寂。目前錄得的最近拍賣是2009年12月18日西泠拍賣會,價格略微下修,成交價為173.6萬元。
4次重拍,3改畫名
記者從融藝網搜尋到了陳逸飛重復拍賣次數最多的7件作品。細看7件作品所有拍賣記錄,記者發現,除《水鄉回望》之外,其餘6作品均存在“更名”現象,一件作品重拍4次,少則2個名字,更甚者三易其名。例如,2003年的一件陳逸飛作品,在中國嘉德、北京匡時、富彼國際、廣州嘉德四場拍賣中,出現了《人約黃昏》、《梳妝檯前的女子》、《鏡影舊夢》3個名字。
為何拍賣相隔不足5年,卻要頻繁更名?
為進一步了解藝術品頻頻重拍現象,記者致電某知名拍賣公司當代藝術部主管,該主管一再表示:“重拍毫不奇怪,這是市場的需求,不值得詳加報道。當代藝術包括油畫雕塑在中國發展不過十幾年,在上海只有短短五六年,構不成一個完整的週期,無法用西方成熟市場的概念來衡量。這樣的現象,在現在的中國市場無可避免,必須用時間去改進。我們都期望中國藝術市場好起來,在初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必要總是提那些負面的東西。”
重拍作品收益率低
“安涅絲藝術指數”統計的陳逸飛作品總體平均收益率為143.1%,而上榜Top10的作品平均收益率為12.48%,其中將近半數的作品收益率在負數,遠遠差于陳逸飛作品拍賣的總體收益率。
作品《琴韻》在2008年6月15日、12月19日分別上拍,錄得的成交記錄6月為341萬元,12月下探至201.6萬元,收益率為-40.88%;上文所提《雙面鏡》在2008年1月9日、5月10日分別上拍,錄得的成交記錄1月為260萬元,5月下探至201.6萬元,收益率為-22.46%。
黃文叡在解讀這一現象時表示,2005-2007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高點,如果在那個時段,作品越拍越低,除非作品本身出現品質或真偽的問題,不然極有可能是藏家或炒家先前通過拍賣公司運作過頭。所謂運作,就是藏家先拿出手頭一批藏品中的某幾件,在市場上以自買自賣方式做高價格,然後再放出其他作品,逢高賣出。但自買自賣的炒家需承擔兩邊佣金(單邊約10%~15%),久了吃不消,如果市場不能接受虛高的價格,後續作品價格只能被迫下修。
不過,記者注意到,上述《琴韻》、《雙面鏡》的拍賣價格下修,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難免受到整體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影響。
高流通率為偽作製造“身份證”
在記者與黃文叡的交談中,他透露出另一個藝術市場中常被質疑的現象,即真偽問題。市場可以通過不斷重復拍賣,製造大量的換手率、流動性。一件偽作如能反覆流通,便獲得了一種“真身”證明,正如一千次的謊言成為真理一般。黃文叡將這種現象稱為“製作藝術品的身份證”。
他坦言,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不限于個別板塊。在鑒定難以確準時,只需要保證流通性,基本上“真偽之辨”不是排在首位的。相反,流動快、價格成長快,就有投資價值。現在,不是美學而是市場在決定“真偽”,只要高價頻出,就無人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