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代藝術館(MoMA)2月18日開始的紀錄片展演周,展出2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和錄影作品,其中包括5位中國導演的作品。因為種種原因,中國“獨立電影”很長時間以來都是獨立於公眾視野之外的“灰色”存在。
近十年,一些中國獨立電影開始在國際各大影展出現,影片常常關注急速發展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貧困、污染、急速的城市化,以及個體間的鬥爭,他們對現實狀況提問,對權力進行質疑。於是他們“自絕”于公眾欣賞的渠道和資金的支援。
這5部在美術館展映的中國紀錄片為徐辛的《克拉瑪依》、徐童的《算命》、李凝的《膠帶》、黃偉凱的《現實是過去的未來》和賈樟柯的《海上傳奇》。
徐童的《算命》,時長達3個小時,用傳統話本的章回體方式來做段落標題,“第一回 厲百程算定孤單命唐小雁棒打無賴漢”諸如此類,一共十回,像是一部現代的《三言二拍》。片尾用上了台灣流行歌曲《往事只能回味》,配的畫面是一些片中鏡頭的回閃,完全是一個常見的電視劇片尾做法。這使《算命》顯得非常通俗。
“自畫像方式的紀錄片”《膠帶》也時長3個小時,片子以李凝兒子的出生為開頭,孩子對於婚姻和家庭的黏性自不必説;在李凝的鏡頭和獨白中,兒子顯然也是他與生命的紐帶之一。而家庭,是依靠也是束縛,李凝在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的同時,似乎無法平衡家庭這種曖昧的黏性所帶來的困擾。
電影真實描述了中國當代的狀況,但中國導演並不遵循著西方的慣有思維,他們的思想和製作方式有混合的實驗技術。《現實是過去的未來》導演、38歲的黃偉凱説:“有時候紀錄片和小説、實驗電影的界限模糊了我。”轉向影院之前,他是位畫國畫的畫家。
《現實是過去的未來》是從1000多小時的DV愛好者拍攝的素材帶中剪輯而來的,黃偉凱自己拍的鏡頭僅有3個,且都是空鏡頭。他把這些不同設備拍攝的影像拼接成一個片子城市中發大水,一個人在立交橋下漂著生活垃圾的水裏撒網打魚,竟然還真打上了一條;一個精神失常的人在馬路中央揮舞四肢;一條鱷魚出現在鬧市;一個嬰兒被扔到了草地上……黃偉凱覺得自己像一個廚師,用混亂調製出了一盤城市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