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莫夫繪畫作品展》暨畫冊首發式在築中美術館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0 20:16:1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馬訓班”學員詹建俊和張文新觀看展覽

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觀看展覽

2月20日下午,為紀念前蘇聯傑出的繪畫家、教育家康斯坦丁•麥法季耶維奇•馬克西莫夫(Костантин М.Максимов),由中國留俄(蘇)美術家學會、築中美術館主辦,江西美術出版社 、方舟正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馬克西莫夫》畫冊首發式暨馬克西莫夫繪畫作品展,在築中美術館拉開帷幕。這是馬克西莫夫在中國的第一本畫集,同時畫集當中的80余幅原作都將在展廳集中展示。畫冊主編奚靜之教授,靳尚誼、詹建俊、魏傳義等“馬訓班”畢業的老藝術家及眾多的我國著名老中青油畫家、藏家都出席了此次盛大活動。

前蘇聯的著名油畫家、教育家馬克西莫夫于1913年出生於聯伊凡諾夫州沙特羅夫村。1935年馬克西莫夫進入莫斯科美術學院裏亞日斯基教授畫室學習,1943年畢業後執教于莫斯科蘇裏科夫美術學院油畫係。1954年通過中蘇兩國政府間文化部門高層領導的互訪和醞釀,前蘇聯最終指派馬克西莫夫赴中國完成美術教學援助工作。1955年2月29日,馬克西莫夫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的指導教師以及中央美術學院顧問抵達北京,這個油畫訓練班簡稱為“馬訓班”,為期兩年半。“馬訓班”開班時有21位來自全國七所美術院校及各地美協、部隊的優秀學員組成(有19位學員參加了畢業油畫展)。

油畫進修班于1957年結束,當學員的畢業作品展出的時候,受過馬克西莫夫指導的中國年輕的油畫家們在創作上出現了新的氣象,王流秋的《轉移》、王德威的《英雄的姐妹們》、秦徵的《家》、 詹建俊的《起家》、 諶北新的《晨》、任夢璋的《收穫季節》、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高虹的《孤兒》、袁浩的《長江的黎明》、王恤朱的《待渡》等,都表現出一種更加紮實的繪畫功底,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從技術上改變了建國初“土”油畫的創作面貌。而這一批學員在後來美術創作上的表現則更加突出,成為中國油畫繼李鐵夫、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等老輩畫家之後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通過“油畫訓練班”,馬克西莫夫在中國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馬訓班班的學員,後來都已成為中國油畫教育界的棟樑,成為我國卓有建樹的著名油畫家,他們中有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中國油畫家學會會長詹建俊;中國壁畫學會會長侯一民;天津文聯副主席秦徵;福建省文聯副主席魏傳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馮法祀、張文新;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流秋、汪誠一、于長洪、王德威;西安美術學院教授諶北新、武祖德;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尚滬生;廣州藝術學院教授王恤珠;上海油畫雕塑院教授俞雲階以及著名軍旅畫家高虹、何孔德、任夢璋等等。他們的名字將連同他們創作的許多優秀的油畫作品,以及他們為發展中國油畫教學、培育中國油畫人才取得的豐碩成果必將一起載入新中國的美術史冊。

此次由築中美術館策劃的《馬克西莫夫》畫集,由著名西方美術研究學者、美術評論家奚靜之教授擔任主編。畫冊中刊載的奚靜之先生撰寫的學術文章——“傑出的繪畫家教育家——馬克西莫夫”,全面介紹了馬克西莫夫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給畫冊增添了濃重的色彩和分量。《馬克西莫夫》是第一本在中國出版發行並全面介紹馬克西莫夫油畫教學、油畫創作和油畫作品的畫冊,它在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其意義十分重大。整本畫冊涵蓋了1940年至1987年馬克西莫夫的主要創作和習作80余幅,尤為珍貴的是,他早期和晚年的一些不曾被展示的作品也將呈現在畫冊和展覽中,這對我們全面了解這位卓越藝術家的面貌提供了珍貴資料。

“馬克西莫夫先生所任教的油畫訓練班,對中國的油畫專業建設(素描、油畫寫生和創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靳尚誼

“馬克西莫夫老師在中國的教學具體的傳授了歐洲油畫在專業上的基本要求與方法,特別是對形體結構與色彩法則在學理上的認識與技藝上的指導,對中國油畫的進步起到了關鍵的啟示作用”

——詹建俊

畫冊中的繪畫作品全部由中國的八位油畫藏家提供,其中也包括靳尚誼和魏傳儀先生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