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的新希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6 13:17:44 |
文章來源: 《藝術界》

採訪:田霏宇

攝影:亮子

Massimo Torrigiani 擔任上海藝術博覽會總監並不是普通的“新官上任”。去年下半年接任“上海當代”藝博會的工作之前,他創辦了攝影季刊《Fantom》,這也是他一連串文化事業的最新成果。我們在北京的一家日本燒烤店碰面,聊聊他對博覽會未來的計劃和他對這個他正漸漸熟悉的藝術生態的看法。

LEAP: 先從最難的問題開始吧,擔任這麼一個經歷了很多起伏的博覽會的總監感覺如何?

Massimo Torrigiani: 我得到的反應通常都是混合著好奇、懷疑和憐憫。這不是個很容易的工作,但是我對這個項目保持樂觀。一個強大的藝術系統需要一個強大的博覽會,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也是我為什麼接受這份工作。

LEAP: 你應該對香港現在那個小藝術博覽會有所耳聞吧?

MT: 香港是西方畫廊進入亞洲的最前沿。它會有這樣一個地位是由市場策略決定的。我想做一個完全不同的博覽會,而且我覺得這兩者是可以共存的。香港的國際一線大畫廊越來越多,但上海不一樣,它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城市之一。在這裡,藝術同其他創意行業聯繫緊密。

LEAP: 所以你預備利用這種關係?

MT: 是的。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的當代性應該更多體現在展會概念上,而不是實際作品上,體現為持續的對話和保持開放,就像呼吸一樣,從這個城市吸收到一些東西,也回饋給這個城市。這是什麼?

LEAP: 銀杏果,很好吃,從樹上掉下來的。母公司有沒有給你什麼壓力?

MT: 現在的壓力就是要做一個好的博覽會,因為它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我覺得之所以會走下坡路是因為在它最初的概念裏邊存在著一個“原罪”。剛開始的時候的目標是把這個博覽會做成國際畫廊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個前哨。但是國際畫廊並不關心中國國內藝術系統是否能變得更強大和獨立,而這些又是做一個優質博覽會的必要前提。我的策略是首先打好基礎,找那些切身利益與大環境息息相關的機構合作——多吸引好的、中國的畫廊,包括新的和已經很成熟的,還有亞洲其他地區的畫廊。

LEAP: 要進入一個新的語境工作,有沒有感覺心裏沒底?

MT: 我覺得我的優勢之一就是我是個陌生人,很突然地來到這個地方。我身上沒什麼負擔,不用去取悅誰,不用推朋友,也不用偷偷塞畫廊進來。我可能會犯一些錯誤。我不想説我不想犯錯誤,但如果犯錯,我希望是有意識地去犯錯——比如設立一個攝影單元,或者做一個水墨畫的特展。

LEAP: 談到攝影,你創辦的攝影季刊《Fantom》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一本新雜誌。

MT: 是的,剛開始好多朋友都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在2009年這種時候你還想去做一本完全針對單一媒介的雜誌?但我們越往下做越發現這樣做其實是有道理的。我相信攝影在觀念上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因為偽造、真實和虛假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目前非常關心的問題,而攝影恰巧處在這個問題的十字路口。

LEAP: 希望你不是因為我們非讓你説話不吃東西。

MT: 沒有,我還好。我早一點的時候在東八時區吃了個漢堡,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