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箱“南遷文物”為何深藏南京博物院(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4 17:26:57 |
文章來源: 鳳凰網

抗戰期間正在南遷途中的文物

深藏在南京博物院的“南遷文物”,件件都是寶貝。實際上,除了文物自身的藝術價值,在60多年前,在那個兵荒馬亂、戰事頻仍的年代,這些國寶級的文物能夠躲過千難萬險,最終安家南博,這段曲折的經歷也堪稱傳奇。

這些寶貝是怎樣來到南博的?在此之前,它們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歷?《發現》週刊為您解密國寶的前世今生。

【南博國寶瓷器價值如何】

專家認為不比“翡翠白菜”遜色

谷大任是南京中國國際旅行社日本部的部長,他告訴記者,因為工作的關係,幾年前,他就注意到了這批“南遷文物”。

“中央電視臺拍攝過一部有關‘南遷文物’的電視連續劇,相關的紀實文學和紀錄片也出來了,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前兩年炒得特別熱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和‘翡翠白菜’,當年也屬於‘南遷文物’之列。”

讓谷大任覺得遺憾的是,凡去過台灣的人,必然要看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因為台灣早已把這批從大陸帶去的二千多箱“南遷文物”打造成台灣旅遊的標誌性品牌。可是,來南京旅遊的遊客,卻常常無緣見識留在南京的“南遷文物”。

“南京有‘南遷文物’的消息傳開後,我們接待過一些遠道而來的日本朋友,他們很熱切地打聽,在哪能看到這些寶貝。可是,他們都失望而歸,因為想看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呢?“因為,這批文物保管在南京朝天宮的倉庫裏,整箱整箱地封存,就連南博的人也不一定見過這些寶貝。”

那麼,留在南京的“南遷文物”都是些什麼呢?谷大任介紹説,據他所知,其中有清宮舊藏的官窯瓷器共97021件,主題特色鮮明,“其價值,據專家估計,絲毫不遜色于台北‘故宮’的鎮院之寶‘東坡肉’和‘翡翠白菜’。”

寶貝近在咫尺,為什麼卻無緣相見呢?谷大任説,因為對於寶貝的歸屬存在爭議,所以一直未能對外公開展出。爭議從何而起?得從70多年前那次浩浩蕩蕩的文物南遷行動説起。

【這些國寶從哪來】

大都是清朝王室的收藏

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先生,向記者介紹了開始於70多年前的那場文物南遷行動。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的北方岌岌可危。於是,1933年開始,當時的國民政府就開始將收藏在北京的大批文物精品遷移到南方,躲避戰亂。這批文物就是‘南遷’文物,主要包括故宮博物院和古物陳列所兩處的文物。”

説到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來歷。1924年,早已經退位13年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宮,離開紫禁城內廷。隨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理宮內公私財産,清點出文物117萬件。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院。參觀者蜂擁而來,北京城萬人空巷。當時的一則報道這樣描繪開院當天的情景:“惟因宮殿穿門別戶,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洶湧而來,擁擠至不能轉側。殿上幾無隙地,萬頭攢動,遊客不由自主矣!”

而梁白泉提到的古物陳列所,則是個讓大多數人感到陌生的名稱,它指的是哪呢?梁白泉解釋説,古物陳列所成立於1914年,位於今天的故宮之內,是中國第一家國立博物館,被譽為“民國成立後最有價值之建設”。古物陳列所成立之初,它的藏品,來自清王室的熱河行宮和盛京行宮。

“清朝入關後,皇室的人對北京夏季的炎熱很不適應,所以他們在夏季涼快的承德修建了行宮。行宮其實就是級別較低的皇宮。承德的行宮,就是熱河行宮。滿族人是從瀋陽起家的,所以清王室還有一處行宮在瀋陽,叫盛京行宮。”

溥儀退位後的1914年,熱河行宮和盛京行宮的文物被運到了北京,陳列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處,當時稱為古物陳列所。古物陳列所內的文物,“主要是陶瓷器,我們稱之為宮廷文物,以前其實是王室的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1933年,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成立,有關部門決定,將故宮古物陳列所的文物全部交給中央博物院。但因為中央博物院尚處於籌備階段,文物暫時保管在北京,不久後將與其他的文物一起南遷。

【文物到底該不該南遷】

魯迅和胡適曾是強硬的反對派

故宮文物南遷的消息,經當時的報紙披露後,引起截然不同的反響。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段勇,在他的《古物南遷的記憶與真相》一文中,詳細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最激烈的反對者以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為代表,他發起組織了‘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並給支援南遷和參與南遷工作的人士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著名學者胡適也對南遷何處是凈土感到茫然,憂慮古物一散難復聚,而寄希望於通過國際監督和干預來保障古物安全。古物南遷的同時,社會上有輿論責難華北高校南下請願和逃難回家的學生,魯迅發出了‘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嘲諷。”

而即便在故宮博物院內部,關於古物是否南遷,也存在著爭議,故宮博物院的創始人之一吳瀛最初就不贊成。最有意思的是,當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副館長馬衡在為南遷做準備時,他的兒子馬彥祥卻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呼籲“要抵抗麼?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除此之外,北平和外地的不少民意機構也紛紛通電,加入反對南遷的大合唱。

雖然反對聲四起,但為了確保珍寶在外敵入侵時不致散失,古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政府批准了文物南遷計劃,而反對南遷的不少人士後來也參與到了古物南遷的行動中。

至於這批南遷文物的數字,據《古物南遷的記憶與真相》一文所列:“總數為19816箱72包15件13扎(其中70%以上為故宮古物),其中文獻檔案約45萬件,圖書古籍約30萬件,陶瓷、青銅器、書畫、玉石器、漆木器、文玩、珠寶等共約30萬件。”

【文物南遷途中有啥故事】

徐森玉被迫拿兒子給土匪當人質

梁白泉説,根據他的了解,“最大一批文物是通過京浦鐵路到達南京浦口的,當時是1936年夏天。此時,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文物,位於南京朝天宮的文物倉庫已經開始動工了。可是,當文物到達浦口時,朝天宮的倉庫還沒有建好。於是,南遷文物在浦口裝船又到了上海,存放在某銀行的金庫(注:也有説是在仁濟醫院倉庫)。大約一年後,朝天宮的倉庫基本建好了。南遷文物又從上海回到了南京。此時,位於南京中山東路上的中央博物院的大殿也快要竣工了。然而,因為日本軍隊的到來,大殿被迫停工。從北京來的古物陳列所的文物,也無緣入駐。”

戰火迫在眉睫。所幸的是,在1937年12月南京城失守前夕,這批遠道而來的文物,繼續踏上了向西南的路途。

“其中屬於中央博物院的東西,從水路經九江到了武漢。在日本人佔領武漢之前,文物又經過宜昌安全抵達重慶。隨後到了四川樂山附近的大佛寺。故宮博物院的東西,則從武漢繼續向南到達長沙,再向西經過廣西、貴州等省,歷經千難萬險,最後也到了四川。”

除了這批經南京最後抵達四川的文物,還有一批文物,經西安、漢中一線,躲過敵機轟炸、躲過土匪搶劫、翻越秦嶺天塹,最終也到了四川。

在祖國的大西南,這些國寶級的文物度過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日子。雖然遠離了戰火,不過,土匪的騷擾卻隔三差五有。為了安撫土匪,保住文物,工作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時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的徐森玉,甚至曾經把自己的一個兒子交給土匪做人質。梁白泉告訴記者:“這件事情,是森老的三兒子徐伯郊告訴我的。”

“南遷文物”今何在

大部分在故宮博物院 2211箱留在了南博

1945年抗戰勝利後。分散在三個地方的文物,陸續運抵重慶。此後,又經過長途跋涉,這批文物于1947年回到南京。

1948年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台灣,原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分別於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被分三批由南京運往台灣2972箱,數量達到60萬件。其中珍品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瓷器2萬多件,銅器一萬多件。銅器中有商週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等。

餘下的大批故宮博物院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計一萬多箱。但是,不久後,文物“北返”的工作,因為“文革”而停止了。如今,在南京,仍保存有2211箱清宮舊藏文物。這兩千多箱文物,具體包括什麼東西?據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記載:“共計10萬餘件,主要包括清宮舊藏的官窯瓷器9萬多件,銅佛像1332件,御筆135件,清朝皇室歷代祖先牌位74件,還有部分香爐、玉冊和銅仙鶴等物。”《承載》中還指出,“自‘文革’結束之後,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對這批文物的最終歸屬權問題一直爭議不斷。”

而對於這批神秘的文物,南京博物院方面表示不願意接受採訪,記者轉而請教故宮博物院的呂濟民研究員,他則表示:“這個問題,牽涉的時間久遠,方面眾多,我沒有發言權。”而谷大任的建議則是:“擱置爭議,先行展出。”